
碧水润绿城 广西南宁市2024年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
2025-02-14 17:58:25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深入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系统治理,严守水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全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打好碧水保卫战,为美丽南宁建设筑牢水生态环境根基。
2024年,全市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市县两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建成区原有黑臭水体水质达标率持续实现“三个100%”,邕江(郁江南宁市段)入选2024年幸福河湖优秀案例。
2024年,南宁市全力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共治,推进平陆运河、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开展邕江等七大河流“提质进位”行动,投入42.46亿元实施73个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污水处理厂站网设施更新改造,六景、伶俐、马巢河、沙井等水质净化厂项目加速推进,武鸣区生活污水收集量显著增加。另外,先后出台《南宁市邕江滨水区域条例》《南宁市城市内河湖泊保护管理规定》等地方性法规,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汇聚碧水保卫战的强大合力。
在强化水环境治理体系科技支撑方面,南宁市整合水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平台,绘制流域“监控断面、水源地、排污口、污染源”矢量化一张图,运用全市58个水质自动监测数据,落实超标预警机制,组织23次水质异常断面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推动各地“守水有责、守水尽责”。结合深化河湖长制工作,通过齐抓共管,南宁打出了一套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治水“组合拳”,使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
打好碧水保卫战,水源地保护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为了保障百姓喝上“放心水、健康水”,南宁市在供水安全保障上下足功夫,全力推进邕江上游二期引水和应急引水工程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市区供水应急保障能力。该项目总投资56.1亿元,建设28.2公里的供水管线万立方米/日。建成后,南宁市区饮用水取水口将上移至左、右江,形成“两江并举、互为备用”的供水格局,为城市供水安全系上“双保险”。加快重点水网工程建设,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南宁宾阳大庄支线个月建成并正式启动通水,为首条线路发挥供水效益。积极应对15次较强降雨,成功防御“5·19”特大暴雨、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四大洪水—2024年郁江第1号洪水,实现全年水旱灾害防御零伤亡。
在加强水源地保护方面,南宁市也毫不含糊。南宁市依法依规推进多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划尽划”,完成镇级以上水源保护区矢量校核。2024年,南宁市投入3000余万元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隔离设施、标志牌建设及周边环境整治,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巡查水源保护区350个(次),累计整治水源地环境问题260个。
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方面,南宁市完成投资1.05亿元续建和新建3项供水工程。落实8743.04万元实施185个乡村振兴库供水保障工程,完工161个,受益103.99万人。落实2407万元全面完成488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受益201.69万人,完成率180.89%。截至2024年底,全市农村供水人口486.36万人,自来水普及率94.14%,规模化供水覆盖农村人口比例50.04%。2024年全市从12314、12345、互联网+督查、自治区农村饮水监督举报平台等第一时间及时处置各渠道反映的农村供水问题168件。全市落实农村供水管理“三个责任”,强化网格化巡查,确保问题动态清零,保障全市城乡供水安全。
南宁市加快完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深化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建立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黑臭水体、入河排污口多部门常态化联合巡查机制,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对原有黑臭水体水质月测、月分析、月研判,严格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紧盯进水水质、运行负荷及达标排放情况。目前,15个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市区污水处理能力达200.5万吨/天。据统计,2024年南宁市投入超16.28亿元用于污水处理和管网维护,累计完成超1000公里污水管网建设和8000多个雨污管网错混接点改造,“厂—网”一体化运维和海绵城市建设经验获住建部推广。
与此同时,南宁市不断推进入河排污口的查、测、溯、治,为41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安装“天眼”及在线监测设备,建立“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管体系;聚焦群众关切的排污口问题,开展汛期入河排污口监管“雨燕”行动,建立城市水环境治理风险隐患民生事项清单,科学论证并设置六景、伶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等7个入河排污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可靠的生态环境要素保障。
南宁市率先在广西落实河湖长制激励资金共260万元。2024年开展巡河(湖)11.78万人次,协调解决问题180个;完成河湖遥感图斑复核2532个,“四乱”问题整治268个;完成62条河流健康评价报告编制,完善1227条水普外河流划界工作,滚动编制90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一河(湖)一策”方案。深化“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警长”协作机制,探索“河湖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间河长”“河湖志愿者”等监督机制。持续推进5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治理河长21.44公里,提前完成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任务。推进灵水湖等10处美丽幸福河湖创建,邕江(郁江南宁市段)入选2024年全国幸福河湖案例。全市共计建成50处美丽幸福河湖,幸福的河湖成为全市人民群众和外来旅客享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直接体现,也得到出席“世界市长对话·南宁”活动的中外嘉宾的赞誉。
2012年以来,南宁市围绕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以“治水、建城、为民”主线,全力打造“百里秀美邕江”,持续推进邕江综合整治。
“百里秀美邕江”全长74公里,邕江段枯水期平均水位抬升至67米,水面扩宽至400米。邕江“堤、路、景、水”结合,水岸如黛,移步异景,美不胜收。
“邕江模式”为南宁晋升为新二线城市立下了赫赫战功,让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南宁市编制《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控制规划》,将邕江两岸148公里的景观进行总体规划,避免大拆大建,保留城市记忆。同时,保留了托洲大桥-清川大桥段江边原生态竹林,形成了“水绿泽国”的景观风貌,实现了科学生态的开发建设。
邕江,承载着邕城文化和南宁的历史记忆:1929年,邓小平同志从邕江洋关码头乘船前往百色;1958年1月,毛主席在寒冬中两度畅游邕江……
邕江红色主题游船,正是途径了多个红色景点。甲板上,“百里秀美邕江”的大字在红色背景板上格外瞩目。主题游船将带领游客游览为纪念毛主席畅游邕江的冬泳亭、见证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三位伟人南宁留下历史足迹的洋关码头、开国中将莫文骅的故居等红色景点。此外,金穗号、牡丹号、老友南宁号等游船每晚向市民、游客开放,让人们感受邕江两岸的人间烟火。
南宁依托沿江特色文化,围绕提升母亲河形象,以苏氏宗祠、邕江冬泳亭、古城墙、洋关码头、灰窑田贝丘遗址等为主的原有的历史文化景观,以及赛龙舟、抢花炮、香火龙、板鞋舞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加大对沿岸文化古迹的保护和开发建设,赋予新的生命力。
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夜幕降临,邕江两岸灯光璀璨,江水在灯光的闪烁下格外美丽。民生码头上,邕江红色主题游船扬帆起航。“今年春节,游船航班每日高达16趟,是平日的3倍。”2月10日,曾任邕江红色主题游船讲解员宁悦笑着说,近年来,邕江游客多了,垃圾少了,环境美了。
2025年春节期间,南宁市旅发公司在邕江夜游项目上开设“耍大棋”“齐添福”等新春民俗活动,通过游客互动体验的方式加强对民俗文化的宣传推广。截至1月10日,邕江夜游项目累计出航105次,总客运量约6860人次。旅发公司还在水漾市集上开展了新春火秀、“中国民间绝技”非遗打铁花、舞龙舞狮、财神巡游等民俗活动,累计接待游人20万人次。(杨盛、农姁霖、卢明发)
传统观念中,黄金消费似乎总是与中老年人群紧密相连,然而近年来,这一固有印象正在被悄然打破。据天猫超市购买数据显示,“95后”和“00后”两大群体占据购买人群的半壁江山,黄金消费市场正迎来一股强劲的“年轻化”浪潮。[详细]
首个八天春节长假结束,大部分“打工人”已回到工作岗位,但有人反而觉得身体疲惫、情绪低落,甚至失眠、食欲不振等等;有人则因长时间坐车出现了腰颈肩酸痛;还有人长假期间吃吃喝喝导致发胖。如何让自己的身体回归正轨呢?[详细]
为了迎接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各地博物馆纷纷推出了一系列“年味”十足的新展览和活动,以独特的方式庆祝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博物馆里过大年”正在成为新年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