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淄博水生态发展新篇章:走河习俗与水利建设交融之美
2025-02-15 18:26:01
在历史悠久的淄博,2月13日正值正月十六,范阳河畔的人潮涌动,见证了一年一度的“走河”习俗仪式。这个源于500年前的传统活动,不仅庙会热闹非凡,也承载着淄博人民对水的深厚情感。淄博这座依水而兴的城市,河湖如同其灵动的眼睛,见证着岁月变迁,反映出城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动人的时刻,淄博展示了其在绿色经济和生态保护上所取得的骄人成绩。近年来,随着“三提三争”理念的践行,水质的显著改善与岸边的绿色复苏让周围的景致如诗如画;水清河畅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成为了淄博高质量发展的名片。市水利部门致力于建立完善的水安全与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把水利工程建设放在了工作重心。
展望2024年,淄博提出了“八水统筹,水润淄博”的目标,积极实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行动项目。通过整合现代水网计划,涉水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高达133.8%,新建水网布局实现了“两轴三区、四纵五横、七库多线”的总体框架,飘然问鼎水资源管理的新高地。
安全至上是淄博水利工作的原则。在马鞍山与太河的交汇处,市水利部门在水工程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创建了多个达标单位,确保了水利工程的全面质量监管。为了维护地方发展与民生安全,市水利局在2024年完成了市防指的日常工作,积极应对自然灾害,投入抗旱资金3719万元,保障1440名群众的临时饮水需求,有效控制了台风和洪水带来的影响,赢得了“干旱年无旱象,大洪年无大灾”的佳绩。
在河湖生态治理方面,淄博积极推广“河湖长制”,构建了多层次的管理体系。按照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总计发现并整改问题4001个,巡河有效率高达99%以上,浑然天成的河湖治理模式为全省树立了榜样。通过强有力的措施,淄博推进了母亲河复苏行动,完成了中心城区生态调水2400.81万立方米,展现出了河流与生命的和谐。
在乡村振兴方面,淄博充分利用水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修复,为村庄增光添彩。市政府印发的水土保持实施方案,治理水土流失73平方公里,荣获省级科学技术奖的文峰山小流域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经验,展示了生态建设对民生的深远影响。近年来,市政府持续加大对乡村经济的投入,财政资金达4.5亿元,工商资本更是吸引超过20亿元,为农村脱贫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节水与水经济方面,淄博创造了390家省级以上节水载体,公共领域的节水设备普及率达100%。通过重点推进水权交易,企业的盈余水量被有效利用,2024年交易水量达1548.1万立方米,同比提升8.2倍,呈现出潺潺涌动的经济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淄博凭借其独特的水资源及生态优势,建设了17处省级水利风景区,进一步推动马踏湖、孝妇河等区域的旅游发展,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打卡,形成了乡村经济的新亮点。
随着淄博水土保持项目的推进,连带着新型的市场机制进入水生态循环,推动了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沂源的龙子峪小流域成功完成了水土保持碳汇交易。这一系列创新措施,不仅让淄博站在了生态的前沿,也为全省树立了绿色发展的标杆。
种种举措的背后,是对水民生保障的重视。市水利局通过铺设332公里供水管道,规模化供水覆盖率提升至90%,使得数十万人享受到更好的水质和安全保障。同时,淄博也在逐步完善水价机制与改革,着力提升农业水利用效率,推动粮食生产稳产和丰收。
随着2024年的来临,淄博还将在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方面进一步夯实基础,实现淦河、干四排和徐家庄河三条省级美丽幸福河湖的全面建设,目标是建立33条省级美丽河湖。此外,孝妇河沿岸还将构建综合公园与运动设施,共同缔造出一个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全省河湖长制工作现场会的召开在淄博举行,淄博以其在水安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成为与会人员深刻印象的样板。这一场面如同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示出淄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下的崭新篇章。淄博,作为一座古老而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在生态与经济的交融发展中,正在谱写“水润淄博”的美好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