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年前的今天这项工程正式通水了!
2025-03-01 15:10:17
东深供水工程是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线,更是见证粤港情深、血脉相连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
工程于1964年2月20日动工兴建,1965年3月1日通水以来,历经三次扩建和一次全面改造,已累计对港供水300亿立方米,为香港社会稳定和经济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百里清渠,长吟慈母摇篮曲;千秋工程,碧水长流谱新篇。作为一条连接着粤港两地的生命之水,东深供水工程不仅输送着清澈的水源,更流淌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共谋发展的决心。展望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速推进,东深供水工程及其所代表的时代楷模精神,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书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1963年,香港遭遇历史罕见大旱,缺水严重。为缓解水荒,港府征得广东省同意,租用多艘油轮,往珠江口抽取淡水。图为满载淡水的油轮正在码头卸下淡水的情形。
香港三面环海,淡水资源匮乏。1962年至1963年,香港遭遇了罕见的严重干旱,连续9个月滴雨未降。最艰难时,港英当局实施最严格制水措施,规定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4小时,并持续了接近一年。找水挑水成为市民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连年幼的孩子也加入挑水行列,成为了许多香港市民难以忘却的时代记忆。
1963年6月1日开始,香港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4小时。图为市民轮候取水的场面。
香港严重的旱情牵动着党中央和祖国人民的心,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国家决定兴建东深供水工程。此水只从东江来,一路“倒流”润紫荆。为早日实现通水,解决香港同胞饮水难题,国家动员一切力量,全国15个省(直辖市)50多家工厂,调整生产计划,赶制机电设备,号召珠三角地区上万名建设者,组织在校学生,迅速汇聚到石马河畔,投身到艰苦的施工建设当中。
1964年2月,广东省政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在东江——深圳沿线多公里战线上,全面铺开东深供水工程建设。
为克服装备工具落后,施工条件艰巨的困难,上万知青、农民、建设者喊出了“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口号,用锄头、铁锹、扁担和手推车,乃至双手双肩,实现了开山劈岭、凿洞架桥的伟大壮举;面对多次强台风袭击,饭堂屋顶被卷走,宿舍工棚被吹塌,工地围堰被暴涨的洪水冲垮等困境,建设者们发挥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坚韧不拔地奋斗在施工一线日,香港副工务司兼水务局局长毛瑾(莫觐)与广东省水利电力厅厅长刘兆伦在广州举行的东深供水协议仪式上签字。
这是当时东深供水工程设计人员的工作场景,设计团队喊出的口号是:又快、又好地完成东深供水工程设计,早日给香港同胞供水。
当年广东工学院有2个班80多名即将毕业的学生也参与东深供水工程建设。为了工程早日建成通水,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他们推迟返校日期,为此延迟1年毕业。其中有一位学生叫罗家强,离返校日期还有10多天时,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意外而牺牲。
在完善法规体系方面,广东先后颁布《广东省东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广东省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办法》《东深供水工程水质安全保障与应急处置方案》等十多部保护东江水资源、水环境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对《广东省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办法》先后进行了4次修订,并印发《广东省水利厅保障香港供水应急预案》等,进一步完善对港供水安全的法规体系。
在组织力量上形成强大合力,为对港供水保驾护航。广东省水利厅设立水调度管理处负责对港供水管理工作,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经省政府授权负责工程经营管理。此外,广东还专门成立了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东江执法分局、东深公安分局以及深圳市东深供水水源保护办公室等单位。广东省水利厅统筹下属省东江流域管理局和各地市水利部门,齐抓共管,齐心合力,开展对港供水保障工作,织密水量保障、水质保护、防控安全等方面的保护网。
为让香港同胞了解东深供水工程,有关部门每年组织香港青少年等参观东深供水工程。每年有学生、社会团体和香港各界人士百余批约4000人次到访,让香港同胞饮水思源。图为“探源东江水 厚植家国情”香港青年研学活动,走进东深供水工程沿线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通水,为香港提供最高10立方米每秒的应急备用水源,进一步提高香港等城市的供水安全。
香港离岛区各界协会代表200多名成员到东深纪念园参观时表示,“东江水是香港的命脉,没有了东江水,香港不可能成为一个繁荣稳定的城市,由衷地感谢祖国大陆对香港的厚爱”。
多情东江水,悠悠两地情。展望未来,广东将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聚力实施“851”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加快东深供水工程作为全国第一批数字孪生调水工程试点建设以及深圳公明水库—清林径水库连通工程建设,进一步深化粤港供水合作,确保对港“稳定供水、安全供水、优质供水”,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