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集团认证)官方网站

新一轮产业大转移这省站到了风口!大批项目来了!

2025-03-01 23:16:53

  

新一轮产业大转移这省站到了风口!大批项目来了!

  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其中提到,要“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

  《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批复明确:

  湖北省联结东西、承接南北,是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地区,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规划》实施要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kaiyun品牌优势

  湖北省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主动服务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合作,主动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2月2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印发《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鄂政发〔2025〕2号)。

  规划范围涵盖湖北省行政管辖范围。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2035年。

  《规划》明确提出: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区域合作,支持省际协作和交界地区合作,积极保障承接产业转移的用地需求。

  构建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航等为主体的快速网,完善以普速铁路、普通国省道、港口航道等为主体的干线网,提高基础网保障能力,加强疏港铁路、机场集散铁路布局,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湖北省综合交通枢纽网络体系。

  建设武汉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襄阳、宜昌、黄冈-鄂州-黄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提升京九、京广、襄荆宜、福银、沪汉蓉、沪汉渝、随岳、十恩、杭瑞等运输通道功能.依托武汉天河国际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打造航空客货运双枢纽,有序实施支线机场改扩建、迁建工程。

  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深入实施武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加快建设鄂州花湖国际机场航空货运枢纽,推动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

  打造沿长江、汉江等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实施长江、汉江航道整治提升工程,加快建设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以武汉港、宜昌港、黄石港、荆州港、襄阳港等为核心,一批区域性重要港口为补充的现代化港口体系,推动航道、港口资源整合和功能错位发展。

  加快完善省道网,巩固拓展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硬化路成果,推动更多交通建设项目进村入户,支持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和农村公路拓宽改造等,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和通达深度,推动实现乡镇通三级路、建制村通等级路、较大人口规模的自然村(组)通硬化路。

  加强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建设,以武汉-孝感-随州-襄阳-十堰汽车产业走廊为核心,完善供应链集成服务基地布局。

  稳步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提升武汉、鄂州、襄阳、宜昌、十堰等国家物流枢纽功能。

  完善以煤炭储配基地、矿石转运基地、粮食物流关键节点、储气基地为主体的大宗商品物流基地体系。

  构建多层次物流体系,全链条布局“物流基地+集配中心+两端设施”三级节点冷链物流网络,支持大型仓储、冷链物流设施、社区物流配送站等储运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武汉、襄阳、宜昌、鄂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合理保障交通物流用地需求。引导交通廊道集约建设,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廊道枢纽共享共建。

  加强存量设施提质挖潜,积极推广节地模式,鼓励交通物流枢纽和场站复合开发,探索与其他用途复合型用地布局。

  持续优化调整货物运输结构,加强铁路专用线建设,持续提升铁路运输占比,推动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优先采用铁路、水路,短距离运输优先采用封闭式皮带廊道或新能源车船,减少公路短道运输,推广新能源货车应用,发展零排放货运车队。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科学配置煤电、油气等传统能源和水电(含抽水蓄能)等新能源,积极发展新型储能。

  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稳妥有序开发水电,支持“四屏”山区、平原湖区等区域规模化开发风能、太阳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分布式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

  完善省域电网及特高压廊道,新增一批220千伏以上变电站,持续优化电力网骨架结构。

  完善多方向受电通道布局,全面承接特高压电网,形成以特高压、超高压为骨干,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电网。

  加强输油管道、天然气管网、油气储备、煤炭储配等能源供应设施工程建设,完善油气储备和应急调峰体系,建设能源通道汇集中心、重要的区域能源资源集散中心和储备基地。

  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重点保障电信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完善建设各地市主干网络节点枢纽局所,形成湖北省通信主干环网。

  完善5G基站和网络布局,逐步向有条件的县市、乡镇延伸覆盖,加快补齐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推进实景三维湖北建设。加快数据中心和城市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优化数据中心空间布局,打造以武汉、襄阳、宜昌为引领的全域数据中心集群。推进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县城、乡镇、村庄三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支持智能交通物流、智慧水利、智慧环保、分布式智能电网、新型绿色低碳能源基地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实施一批骨干性、基础性重大水利工程,统筹区域水资源配置,构建“荆楚安澜”现代水网。

  加快推进引江补汉、引江补汉输水沿线补水、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二期、鄂中丘陵区水资源配置、“一江三河”水系综合整治、引隆补水、清江引水、石家河地区水资源配置等工程,提升汉江中下游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保障鄂北及江汉平原北部地区城乡空间开发用水需求。

  加快推进大别山南麓水资源配置、鄂东南地区水资源配置等工程,满足鄂东北、鄂东南地区日益增长的清洁水资源需求。

  充分衔接流域等相关规划,扎实做好水运、水电、水利等项目论证,依法依规办理审批手续。

  系统谋划水源工程建设和灌区建设,保障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加快推进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实施武汉、宜昌、襄阳应急备用水源工程。

  提高鄂西北和鄂西南水资源供给水平,新建两河口水库、黄荆口水库、箩筐岩水库、潭口二库等水库。

  加快推进蕲水、浮桥河、太湖港等大型灌区新建扩建工程,实施漳河、东风渠、引丹、王英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现代化改造工程。

  基于流域系统性、整体性,以流域为单元,加快实施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长江干流堤防提质升级、汉江堤防整治、清江干流堤防加固等大江大河治理骨干工程,以及碾盘山、姚家平等控制性枢纽工程。

  kaiyun品牌优势

  有序推动长江、汉江蓄滞洪区建设,重点完成洪湖东分块、杜家台、华阳河等蓄滞洪和安全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武湖、涨渡湖等蓄滞洪区建设工程,加强重点洲滩民垸等行蓄洪空间整治和管理。

  实施四湖流域、梁子湖、斧头湖、江汉平原易涝区、花马湖、大冶湖等重点湖区综合整治工程。

  合理安排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区、宜荆荆都市区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城镇发展,协调区域农业、生态、城镇和基础设施国土空间布局。

  支持武汉都市圈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以武鄂黄黄为核心,形成区域一体、城乡融合的空间格局。

  支持襄阳都市区、宜荆荆都市区成为湖北省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依托重要交通廊道等城镇发展轴线,推动城镇组团式发展,强化轴线沿线城镇建设。

  支持武汉新城、鄂州花湖国际机场航空货运枢纽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立足城镇长远发展,科学预留弹性空间,充分应对城镇发展的不确定性。

  创新都市圈资源利用和组织方式,依据国土空间规划,探索建立区域建设用地指标统筹配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调剂使用等机制,优先保障区域共建共享的项目用地需求.

  优化自贸区布局,满足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推动自贸区与综保区、高新区、经开区、临空区和各类口岸等联动发展。

  完善国际陆港布局,加快建成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支持中欧班列服务能力提升,构建内陆连接丝绸之路西向国际贸易大通道。

  依托亚洲唯一的专业货运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打造自由贸易航空港,与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共同打造客货运双枢纽。

  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担当“一江清水东流,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重大责任,完善长江干流、汉江、清江沿线跨省跨界生态空间保护和修复合作机制。

  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的产业链协同互补,充分保障湖北省打造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的“51020”产业体系用地,以及光电子信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和北斗产业等湖北五大优势产业用地,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合理保障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需求。

  加强长江干流流域城市与湖南、江西毗邻城市的生态共保共治;支持汉江流域城市与陕西、河南毗邻城市开展跨省流域生态共保,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支持清江流域城市与湖南、重庆毗邻城市生态保护合作,共同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水源涵养能力。

  加强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南昌都市圈等的产业协同合作。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建设,增强武汉与湖南、江西交通联系,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区域合作,支持省际协作和交界地区合作,积极保障承接产业转移的用地需求。

  加强优势产业集群用地保障,支撑形成若干个具有全国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产业和产业集群,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稳步开展跨境合作园区建设。

  完善交通通道布局,实现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高效联通。东西向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沪渝蓉沿江高铁、沪汉蓉铁路、沪渝高速等通道联通长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南北向依托京港(台)高铁、京广高铁等联通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

  支持福银通道和二湛通道湖北段加快贯通。支持省际协作和交界地区合作,与河南、安徽合作支撑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动与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空间联动。

  以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为核心,拓展国际航空货运网络。加强与上海、宁波、北部湾等沿海重点枢纽港铁海联运组织,以及新疆、内蒙古四大沿边口岸跨境班列组织,支持吴家山、襄阳北等跨境班列集结枢纽建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4年第152号发布《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标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46-2024,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现将新规JGJ/T46-202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标准》条文图解,分享给大家!免费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