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西:勇当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2025-07-18 23:28:15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加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安徽首个千亿县,肥西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市委工作要求,锚定“挺进全国二十强”目标,深入实施“五比五拼走在前、勇当全省排头兵”行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连续15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连续16年位列全省县域首位。
推动产业发展提质提效。坚持工业立县,牢牢守住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不断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以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思路,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福耀玻璃、一汽大众、奥托立夫、深向科技等一批牵动性强的项目相继落地,江汽华为尊界“超级工厂”落成使用。一是发展壮大战新产业。形成了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先进光储、低空经济等五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汽车聚集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130余家,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优势持续彰显。二是转型升级传统优势产业。抓住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契机,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家,居全省县域首位。三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拓宽与科大硅谷、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合肥市科创集团等机构合作渠道,精准选择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等赛道,抢抓低空经济等产业发展风口,招引零重力飞机、峰飞航空、中电科38所等行业领军企业。
推动科技创新出圈出彩。全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正式落户,中科(安徽)G60智慧健康创新研究院获评全省首批产业创新研究院。一是培育创新主体。实施创新型企业“十百千万”培育工程,目前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95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10家,均居全省县域首位。二是建好科创平台。发挥县内12所高校集聚优势,推动桃花科创谷、药谷“双谷联动”,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4家,其中国家级2家。三是招引科技人才。坚持以赛聚才,连续举办十届“创智汇”双创精英挑战赛,累计吸引双创人才1008名,集聚省级以上领军人才18人,设立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四是设立科创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推动形成“天使投+创业投+产业投资”科创引导基金体系,以基金“活水”滋养产业“硕果”。
推动深化改革走深走实。发挥小井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力推进国企提质、要素提效、园区改革等关键领域改革。一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按照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的原则,推进县属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国资国企降本增效、提质扩能,4家县属国企资产规模超1800亿元,累计打造产业园区27个,产业基金总数34只,“基金丛林”规模400亿元。二是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通过“退二进三”、工业再出让、自主升级、统招统租、嫁接等方式盘活低效用地6400余亩,近3年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年均增长30%以上,位居全省“亩均效益领跑者”榜单第二。三是深化经开区“管委会+公司”改革。将紫云湖、中派、新港共计7.7平方公里工业用地纳入管辖范围,扩大主导产业覆盖面,全力推动园区发展提速、能级提升、占比提高,园区规上工业产值达1423亿元,在全省拟升级开发区中连续6年排名第二,正在全力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推动营商环境做细做优。坚持“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的一切”理念,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一是开展为企服务十大行动。落实领导干部包联企业、“局长服务员”等工作机制,“一企一策”精准为企服务,切实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推动全县各类经营主体加速成长。二是完善要素保障机制。优化政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强化土地要素保障,重点做好生地熟化、熟地快供、精准供地、供地开工、闲地盘活五项重点工作。强化人才要素保障,创新活动引才、赛事选才、平台聚才、服务留才“四引”模式,抓好人才工作“引育聚留用”五项重点。三是打造行政服务标杆。创新推出建设工程“六证齐发”,工改审批耗时进一步压降至2.6个工作日,1700余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淘宝式”评价全覆盖,连续两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县”。
推动城乡融合提标提品。立足近郊县资源禀赋,以系统思维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三者协同互促,先后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示范县、全国文明城市等国家级荣誉称号。一是城市品质对标提升。聚焦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文旅融合、产教融合“四个融合”,围绕金寨路、集贤路、繁华大道“三线”,加快打造高品质城市空间,四大片区建设有力推进。二是乡村振兴纵深推进。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农业四大领域,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苗木花卉交易信息中心等三大“国字号”平台加快建设,获评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三是城市管理优化升级。深入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建立健全“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居民“随手拍”等机制,不断提升网格化、精细化、智慧化治理水平,入选长三角智慧城市优秀案例。
推动生态保护抓实抓牢。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市考以上断面水质稳定达标,PM2.5、PM10平均浓度和空气优良率实现“两降一升”。一是夯实生态基础。实施地下管网整治工程,“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30亿元开展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主城区地下管网雨污分流。二是开展环境治理。针对水网密布特点,加大水系保护治理,推动派河水质稳定三类达标,紫蓬山等景区生态品质持续提升。三是发展绿色产业。坚持提升产业的含绿量,招引新能源企业30家,获评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推广县,入选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创建名单,江汽智能汽车产业园获批全省首批零碳产业园区。
推动民生福祉共建共享。围绕群众急难愁盼,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布局,让群众更好共享发展成果。一是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超87%。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二是公共服务普惠均衡。加速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布局,安徽医科大学新区、安徽大学未来学院先后落地,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区、省疾控中心、省胸科医院等4家省级优质医疗机构加快集聚,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78%,“一老一小”服务保障稳步提升。三是基层治理走深走实。扎实推进平安肥西建设,综治中心、矛盾调解中心、来访接待中心实现融合运行,上线矛调“吹哨”平台,闭环处置矛盾隐患1.2万余起。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4年双下降,获评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县”。
站在新起点,肥西将紧扣“挺进全国二十强”目标,以产业升级筑牢根基、以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以城乡融合提升品质、以民生改善凝聚人心,努力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树标杆、作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