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悠黄河水 滋养鄂尔多斯万千景
2025-07-29 18:36:41
在鄂尔多斯广袤的土地上,悠悠黄河水奔涌而过,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更成为鄂尔多斯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过程中,破解资源瓶颈与生态困境的“智慧密码”——借黄河水滋养万千景。
作为示范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行动”的典型,“双水源”工程在鄂托克旗棋盘井镇交出了一份高效用水答卷。沿着交错的管网线路,笔者踏入棋盘井镇“双水源”工程现场,轰鸣的设备、动听的水流声、跳动的数据交织,矿井疏干水与黄河水正通过科技与智慧,上演着一场“变废为宝”“借水生金”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大戏。
该工程以矿井疏干水和黄河水为“双水源”,配套建设矿井疏干水深度处理系统和黄河水净化处理系统,将矿井疏干水变废为宝,经过“调节—常规处理—超滤—反渗透处理”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后并入生活饮用水管网,剩余由煤矿企业退回的达标水统一有偿调配,用于园林绿化、工业用水;充分利用地表黄河水,经净化处理后进入生活饮用水管网,补充居民的生活用水。
“双水源”工程通过“双水源互补、多用途分级利用”模式,在水资源匮乏的工业城镇中探索出一条“以水定城、以水定产”的可持续路径,旨在为类似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与生态保护矛盾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
黄河凌汛,曾是让人谈之色变的自然灾害。每到凌汛期,黄河内蒙古段冰凌堵塞河道,水位急剧上涨,严重威胁沿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在库布其沙漠,土地荒漠化问题同样严峻,沙丘不断扩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当地居民生活难以为继。
引凌治沙工程的出现,巧妙地将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难题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一举多得。从2015年开始,杭锦旗创造性地转变思路,将凌汛期高水位的黄河水导入库布其沙漠,引凌入沙、分凌治沙。
这一创新举措具有多重效益。首先,成功减轻了黄河防凌压力,将水害转化为水利,降低了凌汛灾害风险。其次,引入沙漠的黄河水为这片荒芜之地带来了珍贵的水资源。随着凌水的引入,沙漠中逐渐形成了约100平方公里的生态湿地。在黄河水的滋养下,芦苇、红柳等20多种植物遍布,黑鹳、东方白鹳等20多种水鸟繁衍栖息,基于生态自然修复,一个更加稳定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昔日荒漠化问题得到解决。
在“十大孔兑”流域,一场关于“沙”与“水”的博弈正在上演。“十大孔兑”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每年大量的泥沙随着洪水涌入黄河,加剧了黄河河道的淤积,流域内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十大孔兑”拦沙换水工程应运而生,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两级政府同心同德、同向发力,投入2.2亿元,先期将西柳沟作为“十大孔兑”生态治理先行先试的示范孔兑,进行整体治理。同时,在黑赖沟实施“拦沙换水”试点工程,撬动4.2亿元的社会资本投资治理,建成拦沙坝151座,实现分洪、缓洪、用洪、补水和减沙的功效,在火房圪台实施引洪滞沙工程1处,这些拦沙坝如同坚固的卫士,将黄河泥沙蓄积在坝体一侧,预计在25年的使用期内可减少入黄泥沙1.27亿吨。
以此为基准,鄂尔多斯市成功置换2800万立方米的宝贵取水指标。2024年,鄂尔多斯市中心城区引黄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标志着自1987年《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实施以来,沿黄城市首次实现通过“拦沙工程”置换取水指标。置换来的水量除配置中心城区居民用水1600万立方米外,分配工业项目用水750万立方米、棋盘井地区生活用水450万立方米。“拦沙换水”工程是示范区在水资源市场化配置和生态补偿机制上的重要创新,减少了入黄泥沙量,提高了黄河的防洪防凌能力,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沙”与“水”在这场生态实践中找到新的平衡。
从棋盘井镇“双水源”工程,到杭锦旗引凌治沙工程,再到“十大孔兑”拦沙换水工程,这一系列创新性水利工程,是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在“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领域的智慧结晶与显著成效。它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或解决生活用水难题,或改善生态环境,或实现水沙资源优化配置,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鄂尔多斯经验”,是鄂尔多斯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鲜活注脚,并以此为支点,撬动着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的宏大格局。2024年,鄂尔多斯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63平方公里,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单位GDP能耗下降4.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黄河南岸,鄂尔多斯以智慧和担当守护母亲河,其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正在波澜壮阔的实践中持续深化,描绘充满希望的绿色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