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春市:全面推進河長制 建設江河競秀美麗家鄉
2025-08-01 20:29:22
人民網哈爾濱8月1日電 近年來,黑龍江省伊春市以河湖長制為統領,開展江河治理、推進幸福河湖建設,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以制度創新、數智賦能和生態價值轉化,推動河湖長制工作走深走實、見行見效,促進河湖面貌煥新、民生福祉提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是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的治本之策,是保障水安全的制度創新。“問題在水裡,根子在岸上。全市每一條清澈河流,都離不開各級河長日夜巡護。”伊春市水務局局長那德志說。“我從小在呼蘭河邊上長大,我有責任、有義務履行好巡河護河職責,守護好呼蘭河的碧水清波。”鐵力市神樹鎮神樹社區書記宋艷秋說。
伊春在全市建立市、縣、鄉、村干部四級河長體系,設立900余名河長,將全市大小702條河流悉數納入管理網格。並持續完善河湖長制工作督查、考核、驗收等機制,搭建起“黨政同責、層級聯動、全域覆蓋”的河湖管護責任鏈。
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包保黑龍江、湯旺河、呼蘭河、西南岔河等重點流域,解決岸線整治、水質提升、生態修復等突出問題90余個,將“問題清單”轉為“成效清單”,帶動各級河湖長積極履職,扎實推動全市河湖管理保護工作邁上新台階。
伊春積極探索治水新思路,首創以“市總河湖長令”形式出台河湖長制工作激勵暫行辦法,制發創建水利風景區三年行動工作方案。舉行“保護母親河”志願服務統一行動日活動,舉辦河湖長工作成果和水生態水文化展,創新建立“河湖長+志願者”機制,探索試行河湖負面問題曝光機制……總結出大量亮點做法經驗。
豐林縣的抗美河畔,穿著紅馬甲撿拾垃圾的志願者王芳說:“現在大家保護河流的意識越來越強了,河道裡的垃圾變少了,來清理河道的志願者變多了。” 鐵力市呼蘭河邊,組建出一支護河志願隊的孫啟成深有同感:“許多家長是和孩子一起參加河道清理活動的,家長們為孩子樹立了好榜樣。”
過去一年,全市召開河湖長辦主任會議、工作推進調度會14次,有力有效推進工作落實﹔完成河湖長制重點任務70項、挂圖作戰任務32項,解決省級暗訪發現問題23個,實現全市203條重點河流“一河一策”治理目標,建成幸福河湖12個,呼蘭河(鐵力市段)入選2024年全國幸福河湖優秀案例﹔推進“河湖長+河湖警長+河湖檢察長”機制落實,組織水務、公安等部門常態化開展聯合執法,整治河湖“四亂”問題432個,有效維護了河道行洪安全,織密扎牢了打擊涉河犯罪的堅固防線﹔新建改造污水管網120公裡,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138.6噸,將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提升至100%,讓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鐵腕“治亂”,施強力“治污”,伊春嚴格水資源指標管理,強化水域岸線管控,筑牢水污染防治防線,持續夯實生態保護基礎,做到了守河有責、護河擔責、治河盡責。
在烏馬河及其支流布置的水質傳感器、水位計、流量計等智能設備持續回傳水質、流量、水位等12項關鍵指標數據﹔湯旺縣的河湖監測感知設施實時監控著河湖動態,一旦水位變化超過警戒線立即向平台預警﹔南岔縣建立的“一河一檔”資料庫,讓河湖長制工作實現了線上線下水陸同治……向全域蔓延的數智治水正推動伊春河湖問題處置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轉變。在鐵力市王楊灌區渠首,被稱作“無人機河長”的電動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正在對水土流失區、水源保護區等重點區域,實施常態化巡查監測,並把監測數據回傳到數字孿生平台上。
這一平台是伊春數智治水的“利劍”,平台將水務行業與雲計算、大數據、數字孿生等新技術充分融合,通過衛星遙感和AR全景建模,將全域水網納入平台管理系統,構建出了和現實一模一樣的電子“雙胞胎”,工作人員只要在平台上進行數據操作,就能全面掌握流域范圍內的實時狀態和運行情況,實現了精准識別問題、快速響應治理,讓涉水事件主體和潛在隱患主體“一屏盡覽”。
借助數字孿生平台,農田灌溉智能化、可視化正快速推進,依托平台建設的渠首水閘自動化和北關灌區信息化灌溉系統,可以為灌區管理人員提供可視化數據分析及智慧化決策輔助,有效節水並提升了5個中型灌區的工作效率和11.9萬畝水田灌溉的供水質量,更是受到了灌區農民的如潮好評。
“要是在過去,春灌的時候一旦趕上天氣不好,田裡很容易就旱了,等調好水閘把水引過來了,最多要花十多天,期間的損失是必然的,但現在兩天不到就能解決了,什麼都不耽誤,我不懂那些原理,我就知道這是個惠民的好技術!”佳新現代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項春貴說。
拓兩山之路盤活生態資產當水清魚躍重現,河畔重披“綠衣裳”,九曲河灣、一汪碧水亦是流金淌銀的“聚寶盆”。依托呼蘭河防洪治理工程項目、鐵甲河可持續發展項目,鐵力市累計投資近3億元,建成生態廊道,完成景觀綠化,以水為主題將分散的景觀帶串起來,打造出呼蘭河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湯旺縣也在湯旺河畔投資了2.68億元打造文旅綜合體,建起4000平方米的綠化園林景觀、配套的文化廣場,將濱水步道與森林徒步相融合,把河畔變成為群眾休閑的熱門打卡地。
“這裡的景色很美,天藍藍的水清清的,沿河在樹蔭下走一走,呼吸著新鮮空氣,心情特別舒暢!”游客李霞與她的老姐妹們一起笑著說道。被游客們用“腳”認可的還有烏馬河畔的“烏翠之夏”和“烏翠之冬”。傍晚,河畔的夜市煙火氣升騰,燒烤攤攤主趙大姐熱情地招呼食客,忙得不亦樂乎,“我也沒想到,原來很普通的烏馬河,建了幸福河湖的設施、搞了各種活動后,真成了網紅景點,一冬一夏能吸引來這麼多人,也給我們提供了好多商機。”河湖治理帶來的改變讓她喜笑顏開。
如今,“烏翠之夏”“烏翠之冬”文旅品牌的影響力正逐步擴大。沿河6萬平方米的夜經濟集聚區已入駐了90戶商家,帶動800余人就業。2024年,來到這裡游玩的游客達16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8.5億元。在五龍山水庫,更有著把“爛泥”變“活財”的奇跡。“真沒想到,水庫裡的爛泥還能有人買,居然還賣得不便宜!以前一說清泥都不樂意干,現在這活倒成了香餑餑了。”村民林建華感嘆。經檢測,這些水庫淤泥裡的有機質含量豐富,特別適合制作化肥、城市綠化用土,其價值在6000萬到1億之間。清澈秀美河湖帶來的幸福感,正浸潤著林都百姓生活的點點滴滴。
江河競秀,終為民生﹔碧水長流,利在千秋。從制度創新到數智賦能,再到生態價值轉化,伊春交出了一篇具有林區特色的護水治水興水答卷,為伊春高質量轉型發展和龍江全面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水動力”和“水幸福”。(陳靜、張丹)
地處三江平原腹地的佳木斯市,耕地面積佔黑龍江省的八分之一,也是我國農機制造工業的搖籃。多年來,佳木斯市與中國農機院、中國一拖、哈爾濱工業大學等機構深度合作,成功打造了高端智能農機產學研基地…
精細到田間地頭的積溫帶劃分、土壤濕度地溫預報、農業災害預警等一系列農民口中的“氣象高科技”,已經成為黑龍江省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新質生產力,“氣象+農業”在黑土地上綻放出絢麗的實踐之花…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