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成都世运会看“水城共荣”美丽画卷
2025-08-07 05:11:36
8月7日,成都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将正式开幕。带着三千年古蜀文明的积淀,成都,这座绚烂多彩的城市以赛会为媒、以城市为窗,邀请四海宾朋,共赴逐梦之约。
秦皇湖碧波荡漾,见证古蜀之光奔向万千气象;兴隆湖风光潋滟,映照赛事与滨水场景的深度交融……“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中的幸福成都、幸福河湖的集聚之城”,山水交织、林田交错,这座蓝绿交织的公园城市,以“生态+世运”为笔,勾勒出一幅人水和谐、水城共荣的美丽画卷。
晚霞浸染湖面,粼粼波光映照,总长430米的“天府之檐”渐次亮起……8月7日晚,成都世运会开幕式将在秦皇湖畔举行。波光粼粼的湖面与葱茏草地化作灵动的背景板,串联起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与市民生活场景,和世界人民共启“运动无限 气象万千”的盛会。
蓝天、青草、绿水,勾勒公园城市的生态本底,望山廊、灰瓦檐、木结构檐廊,呈现蜀山蜀水的独特文化。秦皇湖面积约19.5万平方米,常态水位479.5米,库容约40万立方米,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背后,是扎实可靠的生态基底。
龙舟在碧波间竞相追逐、皮划艇马拉松破浪疾行……在兴隆湖的湖滨赛场,皮划艇马拉松、龙舟、跑酷、铁人两项四项赛事将热烈开赛,运动健儿与水共舞、拼搏进取。
兴隆湖的一湖碧水,激荡着世运活力,也映照出公园城市生态之美。一场久久为功的系统治理,让昔日的泄洪洼地变身生态湖泊。“兴隆湖从水利设施建设、水环境治理到水生态构建,多管齐下破解治理难题。”四川天府新区水务局河湖管理处处长曾长寿介绍,兴隆湖水质常年保持Ⅱ至Ⅲ类,湖区水生植物覆盖度从2017年的5.28%提升至目前的75.3%,更成为了成都平原重要的水鸟越冬栖息地。
在治理过程中,科技手段也为水质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兴隆湖区域共布置了10个监测点位,包括进水出水、浅水区、深水区和湖心,每月进行人工采样监测,同时利用自动监测设备实时反馈数据。此外,还借助物联网、AI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开发无人机巡查系统,织密“天地一体化”的监督管理体系,实现精准溯源和科学治理。
另一边,紧张刺激的拔河比赛也将在东安湖体育公园(世界大运公园)中央广场燃情上演。作为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办地,东安湖体育公园以碧波千顷、水天一色的独特风光向全球展示了开放性城市生态公园的大美形态。今年夏天,东安湖将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从昔日洼地,到当下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东安湖何以成为“顶流”?优质的水生态环境是关键之钥。聚焦“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三大重点,龙泉驿区水务局制定第12届世界运动会水环境保障应急预案和生态流量保障方案,由河长定向、专家把脉,利用科技手段开启“无人机”辅助巡查,开展水质全天候自动监控,为赛事顺利举办营造良好水生态环境。
龙泉驿区东安街道东安湖社区党委副书记李明烈介绍,“社区创建‘124’护河朋友圈,即打造1个河湖管理站,河长和‘企业河长’双河长体系,以及4支特色志愿护河队伍,创新‘反转网格+有奖举报’机制,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认领、多元参与’的水环境保护工作格局。”在全社会的合力守护下,东安湖“颜值”提升,也带来了后大运时代经济“价值”的不断释放。
全市上下铁腕治水、用情护水、实干兴水!监测显示,2024年,成都市地表水水质总体呈优,114个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率达100%;38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Ⅱ类水质断面占比73.7%。这些湖光山色的世运场馆背后,藏着水生态治理的密码,让居民和慕名而来的游客,沉浸式感受自然与都市共生的幸福时光。
雪山之下,平原之上,岷江水化作细流,沿着河道沟渠辗转于村舍,流淌过田垄,润泽天地万物。成都的“水城基因”,因由地质运动与水文作用的双重协奏,镌刻在雪山之下大自然的造化之中。
治水者,天工开物。从都江堰的“四六分水、二八分沙”到湔江堰的“湔水九分”,从“二江珥市”“两江抱城”到“百河千渠”“万里织网”,成都延续千年的治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水系格局,不仅塑造了成都的富庶,更沉淀了“治水营城”的城水关系、诗意流动的亲水美学。
现在的成都,把治水兴水作为兴城之基、富民之本,高效构建现代化水网,夯实水安全保障,深入实施水环境治理,持续丰富水生态内涵,以公园城市建设为蓝本,秉承着川蜀治水的精神,不断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从专项治理到综合治理、从局部治理到流域治理……锦江流域的“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破解了“九龙治水”困局;沱江生态走廊通过湿地修复与碳汇林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绿色屏障。
以水为脉的条条蓝网,是贯穿其中城园相融的生态纽带;而依水融合的滨水空间,则成为公园城市的核心载体。
从世界科幻公园的璀璨星云、迷离神秘,到东安湖公园的湖光潋滟、鱼鸟翔集;从九道堰河畔的碧水微澜、岸绿景美,到鲁家滩公园的绿意盎然、鱼跃鸢飞……绿水逶迤、青山相向,越来越多的场景案例,既描摹了水润天府的生态本底,又串联起清泓环绕、蓝绿交织的民生图景、河湖表达。
河湖之畔,城市功能进一步向亲水文化、滨水营城转变:夜幕降临,乘坐乌篷船从东门码头轻舟起航,可以观赏到用光影勾勒的“锦江故事”;两岸的公园绿地,串联起咖啡馆、美术馆与市集,市民沿水慢跑,与白鹭共享碧波。
生态与文商旅体的融合,也进一步催生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以“夜游锦江”为代表的城市滨水项目年均吸引游客超千万,并获评全国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遍布成都全市的水美乡村以水为媒,连点成带,已建成示范带7个,带动产业和生态价值转换,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这座因水而生的城市,将以水为凭,以城为证,聚焦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水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加快完善水资源保障、水旱灾害防御、城乡供水服务、污水收集处理、水生态保护修复体系,强化提升水务体制机制创新和水务智慧化管理能力,不断探索水城共荣的新样本、续写人水和谐的新范式。(李颖)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