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江缘何成为江西第二座国际湿地城市
2025-08-18 11:17:12
7月24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办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江西省九江市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值得注意的是,九江是继南昌之后,江西省第二座摘得这张世界级“生态名片”的城市。
据了解,作为城市湿地生态保护领域的至高荣誉,“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需经各国政府提名,并接受《湿地公约》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独立咨询委员会的严苛审核。
九江为何能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该认证对九江进一步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及提升城市发展品质有哪些促进作用?
据江西省政府公开资料,九江湿地资源得天独厚,有内陆滩涂、沼泽、河湖等7种湿地类型,湿地面积约30.5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近四分之一。其中,152公里的长江最美岸线蜿蜒穿城,鄱阳湖三分之二的水域在此铺展,加上10个万亩以上湖泊、41个千亩以上湖泊星罗棋布,共同勾勒出以湿地为底色的城市生态画卷。高达63.68%的湿地保护率,让这里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路线上的关键节点,每年吸引白鹤、青头潜鸭等珍稀水鸟前来越冬,被誉为“珍禽王国”和“候鸟天堂”。
九江各地遍布开放性湿地景观,这些景观被市民称为城市中的一颗颗“绿岛氧吧”,是人们休闲放松的绝佳去处。
然而,由于过去当地一些企业对湿地重要性认识不深,其不合理的开发活动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导致湿地面积萎缩、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
2019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期间,九江湿地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被指出。督察反馈提到,当地湿地保护管理存在漏洞,侵占湿地等违规行为未能得到及时有效遏制,整改工作刻不容缓。
面对严峻的生态挑战,九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将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我们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整改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监管执法力度。一方面,对侵占湿地的违规行为进行整治,恢复湿地原有生态功能;另一方面,加强湿地周边环境治理,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改善湿地水质。”九江市林业局副局长邹细阳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同时,九江还加大对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举办湿地保护知识讲座、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等形式,提高市民的湿地保护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湿地保护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经过不懈努力,曾经的“生态伤疤”被治愈抚平,湿地内水草丰茂,鱼虾成群,众多候鸟也纷纷回归,在此栖息繁衍,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建章立制筑防线年全面启动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成立了湿地保护综合协调小组,并于同年至次年陆续印发《九江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九江市重要湿地生态预警方案》《九江市湿地保护综合协调小组工作规则》等文件。通过相关政策措施,既细化了湿地管理职责、明确了湿地保护修复途径,又对全市重要湿地进行长期、全方位的监测,及时掌握湿地生态状况;同时,还将各级湿地保护机构的职责和人员紧密连接起来,让每个部门都清楚自身职责所在。
鄱阳湖是九江湿地的“心脏”,保护好鄱阳湖湿地至关重要。对此,九江市充分发挥林长制网格化管理优势,整合巡护力量,加大对鄱阳湖区的巡护巡查力度。2022年至2024年期间,全市开展联合巡护巡查100余次,巡护里程超5万公里。
今年5月的一天,柴桑区城子镇护林员熊六营和他的队友像往常一样,沿着巡护路线仔细巡查。突然,护林员们发现了一处湿地存在违法违规侵占行为——有人正在偷偷填埋湿地,企图占用湿地扩建养殖场的对外道路。熊六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迅速上报并协助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在等待支援的过程中,熊六营和队友们坚守在现场,防止破坏行为进一步扩大。最终,相关部门及时赶到,制止了破坏行为。目前相关部门正在依法依规对案件进行查处。
此案例只是九江市众多巡护行动的一个缩影,但彰显了该市各个层级保护湿地生态的坚定决心。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九江市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市域内形成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1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2处、县级7处;共划建湿地公园14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11处;各级重要湿地11处,其中国家(国际)级2处,省级9处。
为持续巩固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成果,九江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此次称号认证为新起点,加快编制湿地保护专项规划,推进湿地系统保护与整体修复,持续筑牢长江中下游及鄱阳湖生态区的生态屏障。同时,立足鄱阳湖世界级生态瑰宝与全球候鸟迁徙要道的双重战略定位,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与市场化运作路径,不断提升国际湿地城市的品牌影响力,为全球湿地保护贡献“九江方案”。
“湿地不仅是生态的宝库,更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九江市林业局湿地和草地管理科工作人员漆锋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近年来,九江市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努力让湿地资源“活”起来。
从2022年到2024年,九江全市共申报获批中央财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6754万元,实施社区生态修复等项目108个,完成湿地恢复和湿地综合治理提升1.14万亩。
项目实施过程中,林业局工作人员认真规划,科学施工,采用近自然的恢复措施,让受损的湿地逐渐恢复生机:通过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改善湿地的水质和土壤环境;通过疏通水系,恢复湿地的水文连通性。这些做法有效提升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了生活居住条件,吸引不少外地企业家扎根九江,为当地高质量发展赋能。
在赛城湖绿道一期、大洋洲湿地恢复项目、芳兰湖湿地公园建设等民生工程中,九江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江湖塑心、双屏为底、多廊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这些工程如同一条条绿色的丝带,将湿地与城市紧密相连。外地游客到九江休闲度假时,能够尽情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享受健康的生活方式。
依托湿地候鸟资源,九江还推进建设“中国候鸟小镇”,指导都昌县、庐山市、湖口县、柴桑区、濂溪区等地建设观鸟平台,探索符合湿地候鸟保护要求的生态发展新模式。
除了政府层面的规划及措施,保护候鸟,不少九江人也在自发行动着。在都昌县,有这样一位被大家亲切称为“候鸟医生”的人——李春如。198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春如救下了第一只受伤候鸟,此后的40多年里,经他医治,共有一万多只受伤候鸟重返蓝天。2013年,李春如在各方力量支持下筹建了鄱阳湖候鸟救治医院,当地人发现受伤的鸟都会送到他这里来。李春如给每一只受伤的候鸟均建立了档案,详细记录检查体征、出院小结。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候鸟保护的行列中来。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发挥湿地候鸟资源的优势,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九江市持续唱响国际观鸟品牌,成功参与举办三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季(周)系列活动,以候鸟为媒,大力发展以“候鸟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链,深入挖掘湿地候鸟资源禀赋,打造“永不落幕的国际观鸟胜地”;与26家旅游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高品质观鸟旅游产品……九江市林业局公开数据显示,去年1至10月,九江市观鸟客流量74.95万人次,观鸟旅游增收2093.5万元,“观鸟经济”的质量和规模不断提升,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永修县就形成了融“鸟导、餐饮、民宿、康养、露营、采摘”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带动上千户农民增收致富。
据江西省政府公开资料,九江湿地资源得天独厚,有内陆滩涂、沼泽、河湖等7种湿地类型,湿地面积约30.5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近四分之一。其中,152公里的长江最美岸线蜿蜒穿城,鄱阳湖三分之二的水域在此铺展,加上10个万亩以上湖泊、41个千亩以上湖泊星罗棋布,共同勾勒出以湿地为底色的城市生态画卷。高达63.68%的湿地保护率,让这里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路线上的关键节点,每年吸引白鹤、青头潜鸭等珍稀水鸟前来越冬,被誉为“珍禽王国”和“候鸟天堂”。
九江各地遍布开放性湿地景观,这些景观被市民称为城市中的一颗颗“绿岛氧吧”,是人们休闲放松的绝佳去处。
然而,由于过去当地一些企业对湿地重要性认识不深,其不合理的开发活动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导致湿地面积萎缩、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
2019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期间,九江湿地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被指出。督察反馈提到,当地湿地保护管理存在漏洞,侵占湿地等违规行为未能得到及时有效遏制,整改工作刻不容缓。
面对严峻的生态挑战,九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将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我们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整改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监管执法力度。一方面,对侵占湿地的违规行为进行整治,恢复湿地原有生态功能;另一方面,加强湿地周边环境治理,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改善湿地水质。”九江市林业局副局长邹细阳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同时,九江还加大对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举办湿地保护知识讲座、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等形式,提高市民的湿地保护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湿地保护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经过不懈努力,曾经的“生态伤疤”被治愈抚平,湿地内水草丰茂,鱼虾成群,众多候鸟也纷纷回归,在此栖息繁衍,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建章立制筑防线年全面启动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成立了湿地保护综合协调小组,并于同年至次年陆续印发《九江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九江市重要湿地生态预警方案》《九江市湿地保护综合协调小组工作规则》等文件。通过相关政策措施,既细化了湿地管理职责、明确了湿地保护修复途径,又对全市重要湿地进行长期、全方位的监测,及时掌握湿地生态状况;同时,还将各级湿地保护机构的职责和人员紧密连接起来,让每个部门都清楚自身职责所在。
鄱阳湖是九江湿地的“心脏”,保护好鄱阳湖湿地至关重要。对此,九江市充分发挥林长制网格化管理优势,整合巡护力量,加大对鄱阳湖区的巡护巡查力度。2022年至2024年期间,全市开展联合巡护巡查100余次,巡护里程超5万公里。
今年5月的一天,柴桑区城子镇护林员熊六营和他的队友像往常一样,沿着巡护路线仔细巡查。突然,护林员们发现了一处湿地存在违法违规侵占行为——有人正在偷偷填埋湿地,企图占用湿地扩建养殖场的对外道路。熊六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迅速上报并协助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在等待支援的过程中,熊六营和队友们坚守在现场,防止破坏行为进一步扩大。最终,相关部门及时赶到,制止了破坏行为。目前相关部门正在依法依规对案件进行查处。
此案例只是九江市众多巡护行动的一个缩影,但彰显了该市各个层级保护湿地生态的坚定决心。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九江市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市域内形成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1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2处、县级7处;共划建湿地公园14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11处;各级重要湿地11处,其中国家(国际)级2处,省级9处。
为持续巩固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成果,九江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此次称号认证为新起点,加快编制湿地保护专项规划,推进湿地系统保护与整体修复,持续筑牢长江中下游及鄱阳湖生态区的生态屏障。同时,立足鄱阳湖世界级生态瑰宝与全球候鸟迁徙要道的双重战略定位,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与市场化运作路径,不断提升国际湿地城市的品牌影响力,为全球湿地保护贡献“九江方案”。
“湿地不仅是生态的宝库,更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九江市林业局湿地和草地管理科工作人员漆锋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近年来,九江市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努力让湿地资源“活”起来。
从2022年到2024年,九江全市共申报获批中央财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6754万元,实施社区生态修复等项目108个,完成湿地恢复和湿地综合治理提升1.14万亩。
项目实施过程中,林业局工作人员认真规划,科学施工,采用近自然的恢复措施,让受损的湿地逐渐恢复生机:通过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改善湿地的水质和土壤环境;通过疏通水系,恢复湿地的水文连通性。这些做法有效提升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了生活居住条件,吸引不少外地企业家扎根九江,为当地高质量发展赋能。
在赛城湖绿道一期、大洋洲湿地恢复项目、芳兰湖湿地公园建设等民生工程中,九江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江湖塑心、双屏为底、多廊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这些工程如同一条条绿色的丝带,将湿地与城市紧密相连。外地游客到九江休闲度假时,能够尽情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享受健康的生活方式。
依托湿地候鸟资源,九江还推进建设“中国候鸟小镇”,指导都昌县、庐山市、湖口县、柴桑区、濂溪区等地建设观鸟平台,探索符合湿地候鸟保护要求的生态发展新模式。
除了政府层面的规划及措施,保护候鸟,不少九江人也在自发行动着。在都昌县,有这样一位被大家亲切称为“候鸟医生”的人——李春如。198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春如救下了第一只受伤候鸟,此后的40多年里,经他医治,共有一万多只受伤候鸟重返蓝天。2013年,李春如在各方力量支持下筹建了鄱阳湖候鸟救治医院,当地人发现受伤的鸟都会送到他这里来。李春如给每一只受伤的候鸟均建立了档案,详细记录检查体征、出院小结。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候鸟保护的行列中来。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发挥湿地候鸟资源的优势,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九江市持续唱响国际观鸟品牌,成功参与举办三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季(周)系列活动,以候鸟为媒,大力发展以“候鸟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链,深入挖掘湿地候鸟资源禀赋,打造“永不落幕的国际观鸟胜地”;与26家旅游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高品质观鸟旅游产品……九江市林业局公开数据显示,去年1至10月,九江市观鸟客流量74.95万人次,观鸟旅游增收2093.5万元,“观鸟经济”的质量和规模不断提升,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永修县就形成了融“鸟导、餐饮、民宿、康养、露营、采摘”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带动上千户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