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壮阔 亮丽北疆 三盛公水利枢纽:守护黄河安澜 滋养北国粮仓
2025-08-24 05:14:37
您当前的位置 :内蒙古新闻网新闻中心要闻综合新闻
初秋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黄河“几字弯”顶端的壮阔河面上。8月22日,“大河壮阔 亮丽北疆”全国党媒走近母亲河大型全媒体传播活动媒体团来到三盛公水利枢纽。
三盛公的名字背后藏着一段晋商传奇。此地原名三道河,清代属蒙古阿拉善旗封地。乾隆年间,晋商乔致庸在此开办“三盛公”商号,以油坊生意和盐驼古道银票服务立足,“三盛公”逐渐取代“三道河”成为地名。1958年,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公署移驻此地,改称巴彦高勒镇,“三盛公”在行政区划中淡出,却因1957年水利部规划的黄河水利枢纽定名而延续,这便是如今的三盛公水利枢纽。
三盛公水文化博物馆陈展的老照片,记录了那段艰苦的建设史。1959年6月,工程破土动工。1961年5月,工程提前竣工,开闸放水当年便灌溉农田31.33万公顷。
这座由拦河闸、拦河土坝等建筑物组成的工程,竣工时是亚洲最大、黄河上唯一以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大型引水平原闸坝工程,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特大型自流区源头枢纽工程,赢得了“万里黄河第一闸”“北方都江堰”美誉。
沿总干渠前行,黄河水经各级渠道流入田间,滋润着广袤的农田。随行工作人员介绍,作为河套灌区的“引水龙头”,三盛公水利枢纽承担着农业灌溉和生态补水重任。灌区形成的7级灌排渠(沟)道共10.36万条,总长6.5万千米,各类建筑物18.35万座,让河套平原成为国家重要粮食及副食品生产基地,被誉为“八百里河套米粮川”。
三盛公水利枢纽还保障了包头市的工业用水,让其摆脱了枯水期的影响;造就了磴口县180多个百亩以上湖泊,成就“百湖之乡”。因其特殊地理位置,黄河水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枢纽通过调节水量根除水旱灾害,成就“黄河百害,唯富一套”。2002年至2008年除险加固后,工程效能持续提升,不仅能够守护粮食和防洪安全,更扼制了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东移,助力水沙治理与生态修复。灌区水流经田间汇入总排干和乌梁素海,形成了完整水循环体系。
如今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已超越水利工程本身。黄河三盛公水利风景区内,“巨型古筝”“黄河水坛”等人文景观与水利设施相映成趣。这些由退役闸门打造的景观,让三盛公水利枢纽入选了全国“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荣誉墙上,2014年“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2019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24年“自治区一级标准化管理评价”等熠熠生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彰显了其历史、科学与文化价值。
“通过实地走访,我深刻感受到三盛公水利枢纽发挥的巨大作用,环境美了,生态好了,沿岸的老百姓富了。”陕西日报群众新闻记者陈明顺望着流淌的黄河水感慨道。从夯土筑坝的岁月到智能运维的今朝,三盛公水利枢纽始终以“润田泽畔”为诺,在时光里续写着“黄河安澜”的新篇章。(内蒙古新闻网草原云记者:刘艳 郭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