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阜阳市颍州区:写好全域水系治理文章 为建设“水润颍州”“推波助澜”
2024-11-15 13:18:24
为破解水利难题,结合治理农村黑臭水体,颍州区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坚持“一盘棋”思路,围绕打造“水润颍州”,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写好全域水系治理文章,为建设“水润颍州”“推波助澜”,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区委区政府把调查研究作为解决河湖问题最根本的制胜法宝,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主动站位,带领专业技术人员11次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7次主持召开技术交底会、标前会商会等专题会议,多次听取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部门汇报,为工程设计和建设提供决策咨询,解决施工环境等问题。组织全区水利人员集中利用两个月的时间,深入全区26个水厂、12个乡镇的108个村居、113条大中沟河流实地查看走访,沿泉河、颍河坝堤逐个查看了39个排水沟口、泵站,30余次密集实地走访,与群众交流1000余人次。调研过程中,该区通过光学水准仪实地测量,全面测定了113条沟河上、中、下游地面高程和沟底高程,同时利用无人机对所有拟治理的沟河塘和4处生产圩堤全部进行了航拍,不仅掌握了颍州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整体地形特点,确定了水势基本走向,同时摸清了每条沟河的堵点和治理的难点,了解了群众的所思所想,因地制宜制定了“分片引水、分区治理;上引下排,西进东出;调蓄设置,节点控制”的水系治理高质量发展的颍州模式。这个模式,高度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理念,贴近群众意愿,符合颍州区情,一经实施便引发了良好反响。
一是以实施水系连通综合治理工程打通“主动脉”。针对境内18条骨干沟河常年淤堵无法连通问题,通过清淤疏浚、打通断河、拆除堵坝、整治违章、岸坡防护等措施以及节制调蓄技术控制手段,恢复主干沟、河之间的水体自然连通,增强小流域水体流动性。项目总投资约4.6亿元,其中2022、2023年已完成投资1.76亿元,2024年计划完成投资0.8亿元,2025年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二是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作为“淋巴器官”,增强“抵抗力”。按照“管厂并重、管网优先”的建设原则,采取市场运作、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累计拨付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3.14亿元,因地制宜建设5个乡镇污水处理厂、11个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全力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提高进水量、污水处理率,累计建设乡镇污水管网213.27千米,累计日处理生活污水约7000吨。
三是实施小水体生态治理工程,疏通水系“毛细血管”。对具有排涝灌溉功能的沟塘恢复活水功能。项目总投资8.3亿元,2023年完成投资0.64亿元,2024年计划完成投资1.6亿元,2025年底之前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四是实施沿淮行蓄洪区洼地治理工程,打通“任督二脉”。该工程重点对泉河和颍河进行综合治理,两条河自西向东先后穿越颍州和阜阳城市全境,既是主要水源,也是防汛排涝的主要河流。工程实施后,泉河除涝能力达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不低于20年一遇,城区段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颍河除涝能力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不低于20年一遇,河道泄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从而在构筑起阜阳城市防洪保安网的同时,全面提升颍州区境内全域水系的防洪保安能力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
一是与防汛抗旱相结合,抗旱保苗收效明显。在今年6月皖北严重干旱的形势下,三十里河排灌站8套机组日夜开机,以每天80万立方的引水量将淮河二级支流泉河水通过新建节制闸工程分级提水,再通过治理后的阜临河、泉源河、永丰河等,向境内大中沟进行生态补水,解决了10余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三塔集镇小李庄泵站是三塔集镇片区一期工程的重点项目,在今年夏种期间,该闸从润河引水覆盖9个行政村,受益人口4万多人,6月22日该镇集中降雨量近200mm,该闸又及时开闸排除田间积水,为该镇农业夏种保苗发挥了巨大效益,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
二是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水系连通综合治理和小水体生态治理工程实施后,为全区高标准农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和排涝通道。通过填埋沟塘以及低洼地改造,可新增和改善耕地面积 9610 亩,新增养殖种植水面5.02万亩,有效提升41.4万亩土地的灌溉和除涝效益,年效益4.35亿元,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约870元。
三是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相结合,水生态水环境根本好转。省市下达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199条,自2022年水系连通和小水体生态治理工程实施后,通过清淤疏浚、生态护坡等,已完成治理62条农村黑臭水体。印发《颍州区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管控工作实施方案》,推深做实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管控。已治理的沟河塘水生态、水环境出现了极大改变,一些消失多年的野生毛刀鱼、水鸭、鹭鸶鸟、野菱角、芡实等水生动植物失而复得,部分沟河重新出现了农民朋友淘粮洗麦的景象,有力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了农民朋友的精神面貌和幸福指数,为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和美乡村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