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滨州色彩:黄河时代 动能澎湃
2024-10-24 20:02:07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蜿蜒向东,一路奔腾,自西向东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由山东入海。在5464公里的黄河岸边,矗立着两座黄河楼,其中一座就位于黄河东流入海的前一站——“孙子故里”山东滨州。
滨州黄河楼,被誉为“黄河下游第一楼”,位于滨州市蒲湖风景区内,是一座集观光旅游、黄河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塔楼式建筑,是滨州乃至黄河三角洲的地标性建筑。楼体设计“9个明层,9重古建筑带斗拱起翘的屋檐”,寓意黄河99道弯,流经9个省市自治区,在山东流过9个市。
滨州,一城绿水半城花,近看远眺皆是景。站在黄河楼上,静心聆听和感受滨州独树一帜的黄河文化以及其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城市故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滨州,94公里黄河穿城而过,养育了400万滨州人民,滋养了9600平方公里的滨州大地,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征、滋养出个性鲜明的人文风采。
滨州,是黄河“滚出来”的新生土地,祖辈称为“退海之地”,盐碱厉害,旱涝灾害多,丰收年景少。
如何让母亲河永远流淌着幸福?滨州人民用战天斗地的意志和行动,开启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一部滨州志,半部黄河治理史。滨州人民大力弘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革命传统,巡堤查水,抢险堵漏,防汛救灾、建堤筑坝、兴修水利……这都是老滨州人用一把把铁锹筑起来的,一辆辆小推车推出来的。新滨州人继承发扬老滨州人艰苦卓绝、不怕困难的作风,不断推进黄河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2019年以来,滨州累计投资366亿元,清淤疏浚河道629公里,对33座水闸、17座中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建成沾化区西水东调、徒骇河引调水等工程,构建起“一轴三纵、湖库棋布、两域八横、河海连通”的水网格局。加强省市县级三级水网融合,无棣县创建为山东省唯一一个国家县级水网先导区。2021年黄河滨州段经受了1988年以来最大洪水考验,守住了黄河安澜这一底线。
近年来,滨州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求,印发《美丽滨州战略规划纲要(2023-2035)》,进一步明确了“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陆海统筹生态保护样板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区”的战略定位。
滨州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创新探索源水、用水、留水、节水、管水“五水并举”工作路径,制定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水利用等专项规划,出台《滨州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制定山东省首个地方性引黄调水管理办法,完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等10余项制度,构建起水资源“取-用-节-管-治”全流程管理机制,创建为国家节水型城市。
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构建起雨洪水、长江水、再生水、淡化海水联合调配体系,新增可置换近4.5亿方黄河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黄河水占用水总量比例由75%以上下降至65%以下。
大力推进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完成403万亩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积极推进小开河-簸箕李-韩墩国家级数字孪生灌区试点建设,在小开河灌区建成黄河三角洲唯一、水利部重点灌溉试验站,小开河灌区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国家级引黄灌区湿地公园。
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加快沿黄生态造林,完成沿黄退化林修复6300亩,完成提升沿河生态廊道建设植树任务,栽种树木5.47万株。完成德惠新河、杏花河、沙河、付家河等45条河道(河段)水系绿化。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9.5平方公里,全市水土保持率98.13%。
纵深推进河湖长制,在全省率先设立1339名河管员公益岗,河湖违法问题实现“动态清零”,建成50条514公里“美丽示范河湖”,河湖面貌发生历史性改变。数字化、立体化护河“滨州模式”入选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水利部连续三年发文推广滨州河湖管护做法。
超前推进“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全市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全部完成,实现整建制清零,提前两年完成省定目标。持续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向绿而行,深化“无废园区”“无废工厂”等无废细胞创建工作,启动2024年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工作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黄河流域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2024年1-8月,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59%,同比提升5.9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7个省控断面全部消除Ⅴ类水体,12个市控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水体,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一系列称号,是滨州坚持打造人城和谐、产城和谐、四季和谐生态城市的最好诠释。“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画卷在滨州大地徐徐铺展。
如今,黄河两岸水清岸绿、生态多样、土地肥沃、稻菽千重,“粮丰林茂、北国江南”成为滨州的真实写照。
9月的黄河岸边,长空如洗,卧龙向海。坐落在黄河滩区的滨城区梁才街道张王庄村,依河而兴,打造出一块沿黄旅游“金招牌”,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好注解。
张王庄村通过大力发展农旅融合,建成亲水乐园、森林乐园、露营基地等项目,绘制了1.4万平方米的网红墙绘,吸引市民前来拍照“打卡”。大棚采摘、乡村旅游等主导产业也同步成型,让这座乡村在完成脱胎换骨蜕变的同时,实现了群众共富。
这正是滨州积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推动富民增收的一个缩影。进入黄河时代,滨州正用实际行动书写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乡村更和美。坚持“点线面结合、一二三产融合”,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力打造滨州特色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截至目前,累计打造省市级和美乡村63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11个、市级片区13个和县级片区50个。实施居民收入“四增”工程,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3%,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底的1.93缩小为1.71,老百姓的“富路子”更多、“钱袋子”更鼓、“好日子”更红火!
——产业更兴盛。2023年,滨州召开制造强市推进大会,印发《滨州市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3-2025年)》,聚力实施产业链集群发展、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等11大专项行动,推动工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2024年明确了“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的工作主线,全面打响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培育了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2023年全市工业营收达到1.4万亿元。滨州有53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1位、15项位居全球第1位。动态调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储备库,总投资433亿元。截至8月底,683个省市县重点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91.63%,超时序进度24.96个百分点。
——动能更澎湃。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加速构建“五院十校N基地”科创格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72%,连续三年位居山东省第1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65.8%,连续两年位居山东省第1位;全市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数量均连续两年实现倍增。连续举办五届滨州人才节,创新打造“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三即”职教模式,27所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达到80%,每年引进培养本科及以上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超过4万人。滨州获评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
——民生更出彩。滨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坐到群众炕头、想到群众心头、干到群众点头,用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民生投入、出台惠民政策、落实民生实事,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民生需求。全市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371万人,连续五年动态提高9类困难群众保障水平,社保、医保、低保水平稳居全省前列。打造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国家体育公园城市、国家康养示范城市,让每个人在滨州都能心安顺遂、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
滨州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距今已有8500年,境内发现的丁公陶文比甲骨文还早了800多年。在滨州,厚重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文化气息、蓬勃的文化力量,让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和谐共生。
感受黄河岸边的人文之美。在滨州,有一场八百年不散的曲艺盛会,被誉为中国曲艺界的“活化石”,那就是始于宋代的惠民胡集书会。每年过完大年,各地艺人云集于此,以天作幕地为台,谈天说地,南腔北调,让戏迷大呼过瘾。2024年胡集书会从2月21日开始至25日,持续5天,包括296个节目、63个曲种,参演民间艺人达到415人,来自全国各地20余个省市,其中最大的84岁,最小的年仅9岁。2006年,胡集书会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滨州全市拥有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2项省级项目、214项市级项目。
不仅如此,孙子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齐文化、吕剧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孕育了孙武、伏生、刘徽、范仲淹、杜受田等圣贤名士。走进滨州,可以沉浸式感知光阴的痕迹,聆听历史的回声。
感受黄河岸边的休闲之乐。黄河在奔腾向前的同时,也带给滨州丰富多彩的文旅资源。近年来,滨州市深入挖掘丰富的黄河文化旅游资源,联合沿黄省区、企业发布《黄河流域景区发展滨州宣言》,合力打造“中华母亲河”文化旅游品牌,成立了黄河谣黄河文化旅游带联盟。在这里,可以到孙子兵法城,亲身感受兵法十三篇的魅力;可以到咸丰帝师杜受田故居,领略良好的家风家教;可以到古色古香的魏集古村落,让人仿佛置身在江南水乡;可以到十里荷塘,在夏季欣赏“接天莲叶”的摇曳生姿……
滨州还以黄河为主题,以体育为纽带,以赛事为平台,持续挖掘黄河文化,打造了“九九黄河”体育文化品牌。滨州黄河风情带马拉松赛、环滨州黄河风情带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渐成品牌,“九九黄河”全民跳绳大赛、钓鱼大赛初具规模,“沿着黄河去码头”万人骑行赛、全国自行车精英赛等多次在滨州成功举办,一座活力之城、运动之城、健康之城正傲然崛起。
感受黄河岸边的美食之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造就了滨州美食成为中国“八大菜系之首”——鲁菜中不可或缺的味道。滨州市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214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中,食品类项目就有44项,是当之无愧的美食之城。滨州纸皮包子有着300多年的历史,2016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定府酱菜2011年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并出口日本、韩国。沾化冬枣、阳信鸭梨、邹平水杏、惠民蜜桃等特色水果,惊艳你的味蕾;“中国第一牛县”阳信县牛肉产品分别占北京、天津清线%;在山东省每两只虾就有一只产自滨州,舌尖上的滨州味道有着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黄河时代,动能澎湃。目前,全市上下正以更加铿锵的步伐、更加昂扬的姿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图景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美滨州篇章。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如何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铸牢科技支撑力,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我国建成了由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指出,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10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近500名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上,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走进阳高县华联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各种颜色的“太空彩椒”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蛇瓜”等令人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