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集团认证)官方网站

一河清水惠金城——黄河兰州段“小切口”治理带来生态蝶变

2025-07-07 18:21:14

  

一河清水惠金城——黄河兰州段“小切口”治理带来生态蝶变

  小流域是流域系统的基本单元,也是区域经济的特殊类型。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既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夯实绿色生态基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kaiyun用户评价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的水质关系到兰州市的长远发展,也影响着下游省份的高质量发展,保障“一河清水送下游”成为兰州市的重要职责。

  近年来,兰州市全面落实水土保持各项工作措施,持续加大黄河兰州段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坚持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积极开展以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使全市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依法防治的轨道。

  盛夏时节,站在红古区“两河口”眺望,湟水河与大通河在此交汇,奔腾的河水与两岸的树木、芦苇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湟水河和大通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其水质好坏,直接影响母亲河的生态环境。2022年开始,红古区重点组织实施了总投资2.59亿元、治理面积73公顷的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以黄河清源、幸福走廊为定位,遵循山河相依、人河相亲、城河相融的设计理念,深入开展生态基底的修复,建设了一条开放融合、舒适通畅、安全韧性的滨河绿廊,用生态护岸和边坡治理保障防洪安全,两岸的泥沙不再裹挟着涌入河流,进而流入黄河。

  清澈的河水、坚固的河堤、成片的湿地沿着生态廊道前行,既能感受到河流的壮丽,也能欣赏湿地风光,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修复,是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

  河面宽阔,芦苇随风轻摇,山体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与蓝天白云共同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卷,让人流连忘返。这里正是西固区达川镇三江口,得名于黄河、湟水河与大通河的交汇。河畔湿地广袤,河心岛上的水鸟自由翱翔,觅食嬉戏,一片和谐宁静的景象。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美好邂逅,也是一曲小流域治理的动人乐章。

  步入榆中县宛川河沿岸,河道旁绿意盎然,河面波光粼粼,一幅“素波横荡漾,水落雁南飞”的景象映入眼帘。

  宛川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在榆中县境内流经84.5公里,是当地重要的生态屏障。2019年以来,榆中县对宛川河实施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采取河道连通、采沙坑整治、植被恢复等措施,每年向宛川河生态注水1000万立方米,有效解决河流水资源枯竭等问题,清亮的宛川河又回到了村民身边,达到经济和生态同步发展。

  兰州市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降水量在200至500毫米之间,大面积的荒山荒坡荒沟是水土流失和山洪灾害的策源地,水土流失与干旱缺水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非常突出。

  守得云开见月明,万紫千红花满园。兰州市以小流域为单元,进一步细化用地分类,建立小流域综合治理条件下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统筹推进城乡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需求,在确保流域安全和尊重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容量前提下,寻求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促进农业向生态农业、智慧农业转型。

  峰峦郁郁葱葱,水库碧波荡漾,河道焕发生机。这是兰州市构建生态屏障的新图景,也是长期不懈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成效有限的降水得到了有效拦蓄,耕地的蓄水保墒和拦泥培肥能力大大提高,土地的质量等级得以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旱作农业的发展搭建了基础平台。

  如今的兰州大地,处处展现出山川秀、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画卷,小流域综合治理带来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使得“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名片更加靓丽,也由此掀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兰州篇章。

  黄河从兰州市西固区岔路村入境,自西向东穿过兰州市中心,至榆中县青城乡大岘沟出境,兰州段长152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05亿立方米。兰州境内黄河的四条一级支流,即湟水河、庄浪河、宛川河、蔡家河。这是市区能量输入与输出的重要通道,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着黄河的水质,也是进入兰州“第一观感”区域。

  近年来,兰州市不断优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加快完善由黄河干流、江河支流、中小河流、山洪沟道等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成兰州市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实施了大通河永登段、庄浪河永登段、西固段等江河支流防洪治理工程,榆中县宛川河、皋兰县水阜河、蔡家河、磨峡沟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城关区大砂沟、大浪沟等山洪沟道治理工程,进一步完善提升了江河支流、中小河流及山洪沟道防洪体系和防洪能力。

  榆中县境内的宛川河是该县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河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采挖河沙,50年时间的乱挖滥采使河道一度满目疮痍,多个数十米深的大坑让人触目惊心。

  从2019年开始,榆中县开展宛川河河道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对75公里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涉河采砂企业的采砂设备和违建进行拆除,涉及全县宛川河河道管理范围内违建采砂台、采砂设备共计13处。疏浚河道、填坑平床、补水建堤、恢复湿地,让宛川河重新“活”起来,这是榆中县水务局面对现状提出的工程决心。

  如今,该工程已完工。6月28日上午,记者站在宛川河金崖桥头望去,宽阔的河面上,芦苇随风摇曳,水鸟低吟、野鸭浅唱。“原计划从2022年开始利用3到5年时间,逐步将宛川河变成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彻底恢复宛川河流域生态环境,重塑宛川河流域素波横荡漾,水落雁南飞的美好景象。现在随着工程的深入推进和逐步完工,这一生态新景图已基本实现。”榆中县水务局局长罗有源告诉记者,榆中县宛川河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凝练储备35个项目,匡算投资40亿元资金,力求通过生态修复,实现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的目标,打造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新榆中。

  “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宛川河总是溪流淙淙,四季长流。每到雨季的时候,河水还会涨高一点。河水小的时候会约上伙伴们去河边打水漂。但是后来,河水渐小,河道污染严重,水土流失问题突出。”榆中县金崖镇永丰村村民金成禄说,现在河里又能见到长流水了。

  随着宛川河生态修复和生态补水的持续推进,“一鞭晓色渡宛川,芳草茸茸漫碧波”的旖旎风光令人遐思。

  庄浪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祁连山脉,经天祝县、永登县、西固区汇入黄河,全长185公里。其中,永登县境内长9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达2335平方公里,是县域内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河流,被称为永登人的母亲河。

  发源于祁连山脉东段的大通河,是黄河重要的二级支流,大通河干流全长561公里,于天祝县赛什斯镇进入永登,境内全长61.3公里,流域面积1331.2平方公里,灌溉面积4.6万亩。永登段流经连城镇、河桥镇二镇在海石湾与湟水河交会,是永登最重要的生产生活用水水源之一。

  永登庄浪河(柳树镇红城镇段)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北起柳树镇营儿村,南至红城镇华山村,西至兰新铁路,东至东浅山面山分水岭,涉及柳树、大同、龙泉寺、红城四镇二十一个村,区域总面积约13万亩。

  2024年3月30日,庄浪河兰州市永登段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开工建设,项目通过治理河道、新建堤防和护岸等,不仅可避免洪水危害,还能解决农田灌溉引水难题,将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产生效益。

  为了保护庄浪河地下水资源和两岸的生态环境,永登县水利局与永登县引大灌区田间工程建设管理处经过协商,计划每年从引大东一干渠引水3000万立方米,用于农田灌溉,从而保护庄浪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修复两岸生态环境。

  以生态修复为抓手,永登县开展“生态重塑”行动,重点实施永登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30万亩)、永登庄浪河(柳树镇红城镇段)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使庄浪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有了质的提高。据了解,近5年来,永登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59.53平方公里,修复草原生态6.83万亩,完成各类营造林23.3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3.76%。龙泉寺镇河西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榜单。

  今年以来,永登县加快推进总投资1.81亿元的石灰沟防洪治理、水磨沟防洪治理、大通河永登段防洪治理二期及2025年坪城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工程4个新建项目,确保今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为丰富渔业资源多样性、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永登县还多次投放黄河裸裂尻和花斑裸鲤鱼苗这两种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鱼苗到大通河中,利用人工生态补偿,逐步恢复黄河上游特有土著鱼类种质资源,实现水生生物资源生态平衡。

  如今的庄浪河、大通河畔,田畴纵横,绿树掩映。近两年,大通河上总会飞来一群姿态优美的黑鹳,悠闲停歇在一处河心浅滩上。时而低头觅食,时而埋头小憩,时而梳理羽毛、挥动翅膀,优雅地舒展身姿。连城镇居民魏大姐经常吃完饭带着孙子在大通河畔散步锻炼,她说:“近些年明显能感觉到大通河水越来越清,两岸也越来越绿。河水水位也在逐年上升,野鸭子和叫不上名字的水鸟越来越多了。”

  夏日的兰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草木葱郁,零星的野菊花随风摇曳,成为西固区柴家台区域一道别样的风景。

  西固区占据着黄河上游流域重要地理位置,黄河流经此地37.5公里,黄河西固段流域生态保护和河洪道治理意义重大。

  “为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兰州市各级政府对岸门桥水源地周边环境进行了专项清理整治,并对多家污染企业及住户进行了拆除和搬迁,持续对水源保护区内进行生态修复。”西固区水源保护站负责人介绍道,沿一级保护区南岸修建的防护景观林带、景观节点、涵养林、湿地以及生态护坡等工程,不但能滞缓径流、阻挡泥沙、涵养水源、减少降水径流对保护区的淋洗冲刷,而且可以吸收有害气体、清洁空气、调节改善水源流量和水质,水源地保护区沿河两岸被逐步打造成为点面结合、绿树成荫、移步换景的生态绿色长廊。

  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是红古区当前最大的水利工程,总投资1.8143亿元。该项目起于谷丰渠渠首(大通河),止于海石湾镇虎头崖村团结大桥(湟水),治理长度8公里,建设内容包括生态护岸、生态隔离带、生态廊道等,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项目分两期实施,按照生态河堤、绿色廊道、慢行系统、开放空间和业态植入五个层次进行治理。项目建成后,将系统解决区域防洪安全、生态脆弱、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进一步强化红古-民和创新发展先行区在民族团结、民间往来、文旅融合、生态联治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打造兰州向西的“自然客厅”和兰西城市群节点城市的“绿色门户”。

  红古区格楞沟是近两年该区完成的又一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于2023年6月9日开工建设,2024年12月6日完成竣工验收。工程建成后,项目区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使土地资源得以合理利用,达到稳定区域内生产、生活,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

  皋兰县立足构建“一城一河一廊两区三线四基地”生态建设新格局,结合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治理,积极推进“三北”防护林六期工程项目、河(湖)流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其中包括脑膜岔流域综合治理、果果川小流域下片综合治理工程、果果川防洪治理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同时,总投资为14173.74万元、位于皋兰县城南侧的蔡家河流域(三川口蔡家河入黄口)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涵盖了河口湿地建设工程、河道生态缓冲带修复工程。目前已完成项目主体建设,通过初步验收。

  庄浪河畔,碧波荡漾,滨河大道上群众漫步休闲;湟水之滨,无人机掠过水面,智能监控实时捕捉动态;大通河畔,甘青两省水利部门联席会商,共解跨省治水难题盛夏时节,陇原大地河湖治理呈现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动图景。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屏障,我市各地以河湖长制为总抓手,聚焦岸线空间管控、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核心任务,构建起责任明晰、协同高效、监管严格的河湖管理保护体系,书写着新时代守护母亲河的生态答卷。

  “巡河员每周五都会在所有河洪道清理垃圾。如果在巡河过程中发现违法排污破坏河体生态的问题,就要限时查明源头当即整改。”永登县河长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日在连城镇大通河畔定时巡河,每周定点组织清理垃圾,都已经成了他们的规定动作。通过源头治理、植绿护绿,大通河治理成效显著,引得黑鹳年年来此停歇。

  永登县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505名河长覆盖全县河湖,其中庄浪河设置县级河长2名、乡镇级16名、村级153名,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网络。县级总河长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调度重点工作;乡镇级河长每周开展徒步巡河,随身携带的巡河日志详细记录水位变化、岸线余项指标;村级河长作为“前哨哨兵”,每日对责任河段进行拉网式排查,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过夜。

  kaiyun用户评价

  “我们经常会沿着河道巡河,一旦发现有倾倒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现象,会立即予以制止。”永登县武胜驿镇的副镇长季永霞告诉记者。她是庄浪河武胜驿村段的河段长,每周她都会和负责这一河段的警长联合对管辖河段进行巡逻,重点检查是否有乱采、乱堆等“四乱”问题。如果发现垃圾,会立即通知保洁员到位。同时,对乱倒垃圾者由公安部门进行追责。

  如今,皋兰县共有75名河湖长正担起着守护河湖的重任。今年以来,各级河湖长已完成巡河2551人次,完成率67.92%。同时,皋兰县及时更新调整各级河湖长名录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提升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培训各级河湖长80余人次。

  西固区达川镇是黄河、湟水河交汇的地方,大多数村庄沿河而居。步入河岸,绿水绕村,几名身着黄色工作服的保洁员一手拿簸箕,一手拿长柄镊子巡回保洁,几块“河长制公示牌”格外醒目。

  “汛期已来,我们一边加大河道清理四乱力度,一边积极引导附近村民树立环保理念,养成不乱丢垃圾的文明习惯,进一步增强爱河、护河、守护绿水青山的意识。”达川镇党委书记齐岩斌说。据悉,西固区坚持把清“四乱”作为河湖治理的有效抓手,聚焦辖区河道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突出问题,在全区河道管理范围内扎实开展集中排查整治。

  今年以来,西固区严格执行区级河长每季度巡河不少于一次、乡镇级河长每月巡河不少于一次、村级河长每周巡河不少于一次的三级河长常态化巡河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建立一事一策整改台账,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时限,实行发现整改销号闭环管理,确保问题不积压、不反弹。截至目前,各级河长累计巡河5100余次,发现并完成整改河道垃圾堆积、污水外溢等问题29处,整改率100%,以实际行动兑现了“一河清水送下游”的承诺。

  近年来,永登创新开展了“河长+警长”巡河机制,严厉打击各类涉水违法行为,形成了“两长”联手、部门联动、打防结合、处置高效、共护河湖的铁腕护水新体制。该县对庄浪河河道进行常态化巡检,严厉打击河道、沟洪道内非法采砂及违建等行为,确保河洪道的行洪安全和生态安全,持续推动河长制从“有名有实”走向“有力有为”。

  红古区则积极推进智慧河洪道建设,在重点河洪道敏感区域安装监控设备,精准掌握河洪道动态,确保汛期行洪安全。整合无人机巡河、视频监控、水质监测传感器等数据,该区不仅在湟水、大通河沿岸设置视频监控101台,及时发现水体污染、水位异常、河道“四乱”等问题,还启用无人机对全区63条河洪道进行不定期无缝隙巡检,有效管控了河道采砂、弃渣、违建等水事违法行为。

  同时,红古区招募86名民间河长,其中退休干部、教师、企业主均有参与,他们佩戴统一标识开展日常巡逻,发现问题直接通过“红古河长制”微信公众号上报,24小时举报专线岁的民间河长王大爷,两年间累计上报河道垃圾倾倒线条,推动相关部门建立定时定点清运机制,被群众亲切称为“河道卫士”。

  “整合民间资源,发挥民间力量,民间河长驿站将成为河长制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安宁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安宁区有5座多功能民间河长驿站揭牌并投入运营。

  家住安宁区孔家崖街道的居民王海静,是安宁区招募的民间河长。“看到黄河从家门口流过,内心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一定要把它保护好,而美丽的黄河需要大家的共同呵护,所以就加入了护河的公益队伍。平常在散步时,发现有破坏环境、杂物侵入河道或者污水排放等情况时,第一时间拍照片或打电话向街道反映。”王海静说。

  在西固区新城镇下川水车沿岸,柴家峡水电站工作人员组织施工人员对下车村至下川水车库区淹没区约4公里长防护栏进行维修和更新安装。下川村负责人说:“镇村两级河长在巡河中多次发现,有许多自驾游客选择在柴电库区淹没区露营,造成垃圾污染和防汛安全隐患,经镇河长办协调,今年,柴电对涉及新城镇辖区的库区淹没区防护栏等安全防护设备及早进行了维修和更新安装。”

  西固区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完成460个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测、溯源和整治,湟水桥、新城桥2个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Ⅲ类标准。皋兰县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重点用水企业监控名录,对年用水量超10万吨的企业实施计划用水管理,全县用水总量连续三年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红古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农业领域推广滴灌、喷灌技术,累计改造高效节水农田3万亩,年节水200万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5%以上。

  治理过程中,各地逐渐实现了全民参与,为河湖治理添加新动能。皋兰县紧抓“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典型案例推广、散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防溺水宣传,开展河湖长制“七进”宣传活动。西固区建立“红黑榜”月通报制度,对河湖管理成效显著的乡镇在政府官网红榜公示,对问题突出的乡镇黑榜曝光并约谈主要负责人;永登县将河长制纳入村规民约,村民主动参与河道保洁、生态巡检成为新风尚,实现从“政府管”到“全民护”的转变。

  在跨省流域治理中,红古区与青海民和县签订湟水流域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合作协议,建立定期会商、联合执法、数据共享三大机制,统一治理标准,实现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通过建立湟水、大通河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合开展执法行动,共同破解跨省河流治理难题。

  6月25日,红古区和民和县联合举办以“携手传文明共守湟水绿”为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两县区志愿者分别前往海石湾镇湟水河沿岸公园及周边滩涂、民和县川口体育公园和滩涂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守护湟水生态,推动两地绿色高质量发展。

  榆中县宛川河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分6个施工标段。从2019年3月20日开工,当年11月30日前完成主体工程,2024年11月30日绿化、抚育、管护期结束。在此基础上,榆中县共设置21个补水点持续向宛川河补水。

  “感觉这条河一下子活了起来,我们看在眼里,心情自然也畅快多了。”榆中县金崖镇陆家崖村村民陆孔常告诉记者,十几年前,同样站在这里,看到的却是干涸的河床和遍地垃圾。陆孔常说,这几年政府大力整治河道环境,村民不再往河道倾倒垃圾了,而且主动参与到了环境整治中。

  从永登的庄浪河到红古的湟水河,从皋兰的治理工程到西固的联合执法,我市各县区在这场守护母亲河的生态保卫战中,各级河湖长用脚步丈量河道,用责任守护清流,共同绘就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守源护水的使命正在一位位河湖长的接力中延续,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在大地,家住榆中县宛川河畔的李英换上一身吸汗舒适的运动服出了门。曾经污水横流的河道,经治理后变身生态长廊,已经成为大家日常运动休闲的好去处。

  近年来,兰州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突破口,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正在金城大地上描绘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秀美画卷。

  宛川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定西市临洮县站滩乡泉头村,于龙泉乡刘家嘴进入榆中县境内。河道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在和平镇东、西坪村响水子峡汇入黄河。

  为进一步推动榆中县宛川河流域水生态修复工作,甘肃水投集团榆中供水公司根据榆中县政府黄河流域宛川河水生态修复工作规划要求,制定了宛川河流域生态水注水计划方案,统筹宛川河流域生态用水需求,每年沿引洮一期榆中县配套工程输水线,通过高崖桑家庄一干渠分水口、引洮一期榆中县配套工程龛谷峡段分水口、引洮工程南坡湾水库,向兴隆峡河道3个注水口定量向兴隆峡、龛谷峡等宛川河支流排放生态水。

  “通过生态补水,建立起水生态安全屏障,有效解决了宛川河水资源枯竭、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榆中县供水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流经之处的河道水环境已初步得到改善,河内和河边红柳、水草等植被修复效果明显,沿河居民生活垃圾及尾菜得到有效治理,异味消除。水流平缓部分湿地景观正在逐步形成,生态系统逐步完善。

  盛夏时节,站在永登县大同镇王家坪村的山坡上可以看到,庄浪河一岸,数千亩的大地上绿色苍茫,微风吹过,绿波荡漾,一片秀美的田园风光。“这里是永登庄浪河(柳树镇红城镇段)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项目对提升永登县庄浪河川生产条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推动全域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永登庄浪河(柳树镇红城镇段)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现场,施工负责人如是说。

  据了解,永登庄浪河(柳树镇红城镇段)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总面积约13万亩。

  “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修复生态环境。”兰州市生态环境局永登分局局长王喜阳说,近年来,永登县以生态修复为抓手,开展“生态重塑”行动,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重点实施永登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30万亩)、永登庄浪河(柳树镇红城镇段)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打造一园三带三廊道绿色生态景观,使庄浪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有了质的提高。

  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河道排放净化标准也在日益细化和提升。皋兰县境内的蔡家河是黄河的主要支流,全长24.5公里。该河的下游是皋兰县污水处理厂。为了提高污水处理厂的排放净化率,确保黄河水生态健康,皋兰县蔡家河流域(三川口蔡家河入黄口)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应运而生。

  该项目选址在皋兰县城南侧、蔡河村以东、G6京藏高速以南、131县道东西两侧,总面积约180亩。工程项目包括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河口湿地建设工程、河道生态缓冲带修复工程、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工程。其中,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的建设可进一步净化水体以便再生利用,也可以补充河道的生态流量。

  “该项目中河口湿地的建设,可进一步净化蔡家河的水体,以最大限度保证进入黄河的水体优良,河流生态缓冲带的建设可对周边地表径流携带的面源污染有一定截蓄净化作用,也可对河流沿线的生态空间起到修复作用。”兰州市生态环境局皋兰分局生态办主任魏万代介绍说。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流经兰州152公里,共有20多条支流,造就了独特的山水景观带。

  近日,记者在红古区川海大桥看到,途经车辆川流不息,桥下成片的林地与大通河河水交相辉映。

  “近几年,每到夏秋时节,到这里观光休闲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这片区域之前是海石村的河滩地,面积48公顷,左岸原来没有护堤,汛期经常被淹,久而久之变成了盐碱地、烂泥滩、垃圾坑,水生态环境差,防洪防灾压力大。”海石湾镇镇长郭全胜说。

  近年来,海石湾镇抢抓黄河国家战略和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政策机遇,以生态修复治理为牵引,高标准谋划实施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打通了城市内循环,并依托该项目建了4个口袋公园。同时,对标和美乡村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标准,突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对海石村滨河路沿线平方米的残垣断壁及裸露土地、陈旧墙面等进行了美化绿化,使村庄沿线整体风貌大幅提升,方便了群众出行。

  走进位于312国道旁的永登县大同镇郭家墩村,整洁的村落,洁白的墙壁,笔直的道路无不显现着村庄焕然一新的颜值。“这里自然环境优越,庄浪河东岸有成片滩涂湿地,光照充足、土地平整,庄浪河灌溉水源充足,深耕沃野。”大同镇党委书记李芬说,为了焕发村庄和美颜值,大同镇在郭家墩村投资了2000万元推进乡村道路提升、污水管网铺设、宜居农房改造、村容村貌整治等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全域和美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同时,大同镇启动实施了美丽河湖(大同段)建设项目,推进庄浪河沿线公里河道疏浚、两岸绿化美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持培育林隐清泉、禾田语、松果露营等特色休闲乡村旅游项目,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郭家墩村围绕一心一带一轴三片区村庄规划,依托现有自然人文资源,对人居环境进行系统治理,不断规范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布局,打造集种植、采摘、露营、民宿、垂钓于一体的生态乡村,就是要让水流活起来、清起来,让河边绿起来、美起来,充分展现水清岸绿、生态宜居主色调,创造画里乡村、回味乡愁好去处。”郭家墩村党支部书记龙宝海说。

  随着气温逐渐走高,家门口的公园成了市民休闲乘凉的好去处。近日,皋兰县东湖公园内的黄刺玫、月季以及榆叶梅等各类花卉纷纷绽放,争奇斗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皋兰县东湖公园总占地面积141.68亩,其中水域54.74亩、绿化50.42亩、广场及道路20.91亩。公园依托蔡家河流域城区段东湾河沟水系,既增加了县城公园绿地面积,有效改善了县城生态环境,也形成了一处人与自然融合的立体生态系统。

  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游园需求,这里配备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健身步道、舒适的座椅凉亭、精致的拍照打卡点以及模范宣传展板等。值得一提的是,皋兰县住建局还根据东湾河沟的实际情况筑坝蓄水,打造出一片水天一色、别具一格的开放性带状公园。该公园不仅具有防汛功能,更实现了水在城中游、城在水中映的美妙景观,为城市增添了灵动之气,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立体生态系统。

  “在公园散步时,流水在侧,绿荫在旁,好不惬意。”正在公园里散步的居民杨淑兰如此评价道。

  得益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效,兰州各县区一大批优势特色产业正蓬勃发展。从生态美到生态富,越来越多的百姓借“绿”生“金”,同时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形成了良性循环。

  走进甘肃自然之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都市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优质有机叶菜、有机茄果菜和有机沙拉菜等蔬菜品种穿插种植,足足有1200多亩。该基地负责人介绍说:“蔬菜种植最看重的是水资源和光照资源,大同镇经过几年的流域生态治理,如今已经具备高品质蔬菜种植的条件,在这里开发建设有机种植农场,可以达到最优产区叠加最优季节和最优品种的效果,让这盘永登菜能好上加好。”

  近年来,为构建现代农业新业态,永登县大同镇实施了庄浪河流域生态共同体项目,同时,还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羽衣甘蓝、麒麟瓜等有机果蔬种植大棚1330座,打造万亩都市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年产有机果蔬3.6万吨、产值2亿元。

  大同镇党委书记李芬介绍说,基地还根据地域特色,抢抓季节时令,又分两期流转了南同村、北同村等地的3000亩撂荒地。为了方便蔬菜存储,还配套建成了2个高标准制冷保鲜库,蔬菜成熟采摘后,可就地实现分拣筛选、分级包装,送入恒温保鲜库预冷,经冷链物流运输后,送达全国各地进行销售。

  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红古区境内有湟水河自西向东流经,作为黄河重要支流,为区域农业提供了稳定的地表水源。此外,区内还有大通河支流等次级水系,形成了相对密集的河网布局,为沿岸农田灌溉提供了天然条件。

  “我们今天多加加班,赶在下雨前把这批红笋发出去。”日前,红古区花庄镇湟兴村的红笋迎来丰收,忠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克权和农户们一起忙活在田间,只为将这口鲜菜如期送往东南市场。

  湟水河畔的星光不仅照亮了一筐筐红笋的旅程,更是将一方百姓的生活切换到了更加富裕的频道。近年来,红古区大力发展钢架大棚等设施农业建设,并配套推广红笋的春季生产技术。据调查,高架大棚种植的红笋亩均产量在1.6万斤以上,较露地红笋亩均产量高出5000斤以上,增收效益十分明显。为进一步推动红笋产业的发展,今年,红古区将筹措资金1000万元用于1500亩设施农业建设。

  “黄河西固段水质稳定向好,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为流域内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黄河西固段水质稳定达Ⅱ类标准。”兰州市生态环境局西固分局局长张永红介绍说。

  持续向好的生态数据不仅引来了多年未曾出现的太平鸟、燕鸥、灰背伯劳、红喉姬鹟等野生动物,还让西固区成为了许多兰州市民短途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这两年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好,好多摄影爱好者来我们这打鸟拍摄,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达川镇岔路村村民马建元说。

  生态环境的优化,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们也越发明白,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的金饭碗,大家自发组成了护河护林小队,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

  甘肃新媒体集团法律顾问:甘肃锐城律师事务所 陈灿律师;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甘肃荣庆律师事务所 吴天英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