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集团认证)官方网站

“國際濕地城市”魅力不一般

2025-08-09 17:39:48

  在近日舉行的《濕地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上,我國上海崇明、浙江溫州、雲南大理、福建福州、浙江杭州、江西九江、西藏拉薩、江蘇蘇州、湖南岳陽9個城市獲“國際濕地城市”認証。至此,我國國際濕地城市總數達22個,居全球第一。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在調節水源、增強氣候韌性、維護生物多樣性以及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守護濕地,這些城市付出了哪些努力?走,咱一起去這些城市轉轉,去感受和發現——

  “噓——別作聲!快看,青頭潛鴨在蓮蓬叢中捕食咧!” 站在江西九江青棲湖濕地觀鳥台上,港口街鎮護鳥隊隊員李洪寶壓低嗓門,朝身后隊友招了招手,隊友心領神會趕忙架上望遠鏡。

  “扑通……扑通……”透過望遠鏡,隻見四五隻青頭潛鴨爭先恐后地扎進水中,扑棱起朵朵水花。

  青頭潛鴨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最受關注的關鍵鳥種之一。“青棲湖靠近鄱陽湖,每年青頭潛鴨、白鶴、小天鵝等2萬多隻候鳥在此越冬。2024年,青棲湖發現了400隻青頭潛鴨!”李洪寶介紹,“這些年青棲湖濕地環境越來越好,部分青頭潛鴨留在本地,候鳥變留鳥,跟我們村民做起了‘鄰居’。”

  為了守護候鳥家園,一系列舉措接續推出:營建生態緩沖帶、種植沉水植物、管理洲灘植被……青棲湖濕地生態功能得到提升,成為遠近聞名的觀鳥地。

  “區裡還組建起護鳥隊,隊員全年上崗巡護,重點時段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李洪寶說,青頭潛鴨秉性怯生,今年上半年的筑巢繁育季,大家伙嚴陣以待,直到6月底30多隻鴨寶寶出巢才鬆了一口氣。

  九江坐擁152公裡長江岸線和鄱陽湖2/3的水域,濕地面積約30.5萬公頃。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使九江成為東亞-澳大利西亞水鳥遷飛路線上的重要節點。九江市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監測數據顯示,近三年水鳥物種數與種群規模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達4.9%和10.8%,整體增幅達36.6%。

  亮眼數據的背后是九江對濕地的傾力守護。近年來,九江著力打造“長江最美岸線”,長江干流九江段斷面連續7年保持Ⅱ類水質。“青棲湖水質常年維持在Ⅲ類以上,同時根據水文節律利用排水站靈活控制水位,為青頭潛鴨提供了理想的棲息環境。”九江市柴桑區林業局副局長顏小菊說。

  九江還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合作參與”模式,建立了濕地保護綜合協調機制,在提升濕地生態價值的同時,構建人與候鳥和諧共生的家園。例如,建成10個小微濕地保護和利用示范點,完成440多個濕地生態修復項目,啟動濕地系統智慧監測體系,開展后備濕地資源庫建設,打造一系列濕地空間……

  江西湖泊濕地面積最大的都昌縣,正著力推動濕地生態治理市場化運作。用地單位通過縣裡的濕地資源運營中心,購買相應的濕地佔補平衡指標,即可進行濕地佔用申報,節省工程項目建設前期的時間和人力成本。

  憑借生態優勢,永修縣打造吳城候鳥小鎮,推出“春賞花、夏戲水、秋採摘、冬觀鳥”的旅游線路,帶動上千名村民增收致富……

  我國是世界上濕地類型最齊全、數量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濕地資源“家底豐厚”。近年來,我國濕地保護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面對環境污染、外來物種入侵、氣候變化等問題,如何平衡城市發展和濕地合理保護利用成為一道必答題。

  kaiyun服务体验

  用“長牙齒”的硬舉措織密濕地保護體系。嚴格執行濕地保護法、水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協同推進濕地保護與國土綠化、水土流失治理、岸線整治等工程建設。配套制定完善濕地監測預警、生態修復等國家標准和濕地生態系統服務評估技術規程等行業標准,進一步完善濕地生態系統分級保護與管理體系。構建濕地保護修復大數據智能採集與監管系統平台,准確把控濕地生態變化並及時預警,推進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

  拓寬濕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讓濕地既有生態“綠顏值”,又有經濟“高產值”,更有社會“好價值”。建立濕地生態產品價值評價指標體系和科學評價機制,制定濕地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規范,可探索生態移民搬遷安置補償、就業補償、稅費減免補償等多元多樣化補償方式。另外,可總結推廣江西濕地資源運營改革和杭州西溪濕地“點濕成金”的經驗做法,將濕地保護與生態旅游、觀鳥、教育科普等有機結合,因地制宜壯大“美麗經濟”。

  推進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並非單一地域或流域的任務,而是全球的共同責任。全球9條主要候鳥遷飛通道中4條經過中國,設立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中國方案正在惠及全球。以此次九江獲得“國際濕地城市”認証為契機,應進一步加強濕地保護國際合作交流,探索創新濕地保護和利用成功經驗與模式,增強社會公眾濕地保護意識與能力,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展現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與作為。

  近日,閩江河口濕地一年一度的“鳥口普查”結果新鮮出爐:閩江河口濕地全年“接待”鳥類223種,累計“打卡”鳥次超14.8萬,其中水鳥108種、14.1萬隻次,林鳥115種、6700隻次……

  福州濕地資源豐富,全市濕地面積19.42萬公頃,約佔全省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國濱海城市前列。多年來,福州持續開展濱海濕地保護修復、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濕地生態空間共建共享,濕地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蘆葦搖蕩綠水悠,留鳥候鳥滿洲頭。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的重要驛站,閩江河口濕地是我國單位面積水鳥種類和數量分布最多的區域之一,吸引了中華鳳頭燕鷗、勺嘴鷸、黑臉琵鷺等珍稀瀕危鳥類棲息覓食。

  當潮水漸漸褪去,閩江河口濕地的灘涂便鋪開一場盛宴:黑臉琵鷺儀態優雅,長喙輕掃淺水覓食﹔中華鳳頭燕鷗俯沖入江,銜起小魚濺落晶亮水花。雁鴨群如流動的雲毯浮於江面,白腰杓鷸細足疾走,在泥灘留下星點足跡……

  過去,由於長期填海造地、圍墾養殖,甚至違規排污,閩江河口濕地生態遭受嚴重破壞。人們痛定思痛,一場“生態保衛戰”自此打響:2003年,閩江河口濕地縣級自然保護區設立﹔2007年,該濕地升格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13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5年,獲批建設國家濕地公園……

  近年來,《福州市濕地保護辦法》等15部地方性法規接連出台。今年7月1日起實施的新修訂《福州市濕地保護辦法》,針對濱海、河湖等不同濕地類型,制定了精准的分類保護舉措,讓濕地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為了讓更多人參與到濕地保護中,福州還建立起福州規劃館、閩江河口濕地博物館、三江口植物園等多處濕地類型宣教場館,依托各類自然保護地、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城市公園建立200余處科普基地,全部免費向公眾開放。通過濕地博物館等載體,船政文化、海絲文化等歷史遺產與濕地生態深度融合,打造“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的城市發展樣板,吸引眾多民眾參與體驗。

  如何將“國際濕地城市”這張生態“金名片”轉化為市民可觸碰、產業可持續、文化可傳承的生態財富?可以做好以下三件事:

  社會參與是根基,變“被動旁觀”為“全民守護”。組建跨街道“濕地共治委員會”,聯動“河湖長制”“林長制”網格,設立“民間河長”“濕地衛士”等志願服務、社會實踐崗位,形成立體化、自發式守護力量。創新推廣“綠色積分”“濕地銀行”等激勵機制,讓市民參與生態實踐可兌換濕地文旅服務或碳普惠權益。設立濕地保護專項基金,助力高校開展紅樹林修復、智慧監測等技術研發,織就全民守護濕地智慧之網。

  濕地經濟是引擎,促“生態投入”向“綠金轉化”。濕地蘊含著巨大的綠色經濟潛能,引導當地居民、青年群體投身濕地友好型產業,如生態農業、可持續漁業、濕地植物手工藝等,並提供技能培訓與創業孵化,打造家門口的“綠色就業”蓄水池。適度發展觀鳥研學、濕地露營、自然療愈等高附加值深度體驗產品,使居民在參與濕地經濟活動中獲益。

  文化傳承是靈魂,化“科普展示”為“價值認同”。結合城市歷史和文脈,深挖資源、創新表達,如系統梳理濕地與福州船政文化、海絲歷史、地方民俗的深層聯系,並有機融入宣教內容、展陳設計及景觀營造,打造辨識度高的福州濕地文化IP。通過全媒體傳播、環境藝術創作、主題節慶活動等講好濕地保護的精彩故事,使守護濕地內化為市民的文化自覺與價值認同,讓濕地成為傳承閩都文脈的“活態課堂”。

  湖南岳陽的洞庭湖濕地內,一頭雄性麋鹿正緩緩踏入泥潭。不遠處,更多雄鹿或橫臥或站立,不時用淤泥和青草裝飾著自己,伺機向雌鹿示好——這是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每年6至8月繁殖季的生動圖景。

  “這些行為都是為了彰顯地位,爭奪交配權。”保護區副局長宋玉成舉起望遠鏡說。如今,300多頭麋鹿在此繁衍生息。而1998年,這裡的麋鹿僅有10頭左右。

  明星麋鹿“點點”的經歷是這場守護的生動注腳。2012年獲救的“點點”,如今已是8個孩子的媽媽。自2016年建成以來,麋鹿救護避難中心,已救助傷病麋鹿超70頭。麋鹿致害補償從試點擴展至洞庭湖全域,解決了百姓與麋鹿和諧共處的后顧之憂。

  通過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水環境綜合整治等行動,472處非法矮圍被拆除,50.58萬畝歐美黑楊被清退,環湖污染企業全部退出,濕地終於喘過氣來。

  生態修復的成效藏在細節裡:濕地植物種類從2007年的280余種增至390余種,為麋鹿、候鳥提供了充足食源。

  保護區為提高東洞庭湖麋鹿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先后引入北京南海子、江蘇大豐的麋鹿個體,使種群雜合度提升18%,東洞庭湖麋鹿種群的發展優勢與避險能力顯著優於單一種群,實現了“1+1+1>3”的基因互補。360多畝的麋鹿苑構建起“救助—繁育—野化—放歸”體系。

  2025年新增的50頭幼鹿,已能跟著母鹿在淺灘覓食。累計放歸的26頭麋鹿,早已融入野生種群。不同於其他保護區,這裡的麋鹿在無人工干預的環境中自然繁育、自由生存。宋玉成和同事幾乎每周都會外出巡察,見証著這群“野化程度最高”的麋鹿展現出比人工圈養群體更強的環境適應性,繁殖率與避險行為均更優。

  當麋鹿的倩影馳騁大地,當江豚的微笑重現碧波,當萬鳥的羽翼劃破長空,這片千頃碧水正向世界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

  健康的濕地是“藍色碳庫”。濕地植被和富含有機質的土壤能大量吸收並長期封存二氧化碳。通過濕地修復、污染攻堅、總磷削減、十年禁漁等組合拳,岳陽市綜合施策全面整治濕地生態環境,有效減少了對濕地的破壞,促進了濕地生態的修復,其固碳能力隨之增強。

  同時,岳陽市充分發揮濕地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濕地旅游品牌。例如,每兩年一度的“洞庭湖國際觀鳥節”吸引了眾多鳥類愛好者。還有“蘆葦藝術節”“最美長江岸線馬拉鬆”等特色活動以及一系列濕地旅游線路,不僅展示了濕地的生態之美,還通過文旅融合,將生態資源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目前,全國多地的濕地保護工作已探索出多樣化的價值實現模式:洞庭湖通過“濕地+文旅”將救助站轉型為生態綜合體,帶動周邊形成綠色經濟帶﹔重慶梁平區創新“小微濕地+”模式,將生態保育與產業發展完美結合﹔盤錦遼河口推行“水鳥友好型”稻蟹共養,讓昔日鹽鹼地煥發新生……

  盡管我國濕地保護成效顯著,然而,濕地生態保護和固碳作用的進一步發揮還需下功夫:一是完善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社會支持的多元共治機制,在保護與發展協同中實現生態價值的最大化﹔二是探索建立濕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以“濕地+”模式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延伸生態產業鏈條﹔三是培育一批懂生態、善經營、會管理的專業人才隊伍,為濕地保護與修復提供智力支持。

“國際濕地城市”魅力不一般(图1)

  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以舊換新帶動銷售額2.9萬億元,約4億人次享受到補貼優惠。暑期是家電、電子數碼產品等銷售旺季,隨著第三批消費品以舊換新資金下達,“國補”將進一步發揮促消費作用。…

  海關總署日前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外貿運行保持向上向好勢頭。外貿主體求新求變、產品結構持續優化、貿易伙伴信心不減……多組數據表明,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我國外貿展現出強大韌性。…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版權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