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集团认证)官方网站

长治:筑牢生态屏障 涵养民生福地

2025-08-20 21:56:24

  

长治:筑牢生态屏障 涵养民生福地

  城市生活如果遇到“雨一直下”,让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可不少:能否让河湖湿地不再泛起刺鼻的异味?老旧小区内涝问题如何解决?极端降雨时能否避免坐在家里“看海”?

  什么是海绵城市?指的是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在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水安全等多重目标。

  “简单来说,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水、挤水,仿佛在一吐一纳之间实现城市水资源的高效收集与利用。”长治市住建局总工程师孙维全告诉记者。

  在长治市润泽知园小区,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路面,其实下面暗藏玄机:透水砖的下面,依次排布着透水基层、碎石垫层和素土层。当水一接触到路面,会瞬间渗透到下方,最后聚集到埋藏在碎石垫层的渗透管中统一排出。

  “现在下雨天小区道路基本没有积水。”为了让记者看得更直观,该小区物业副经理鲁潮特意找来一桶自来水往地面上倒。水刚落地,瞬间就被“吸走”,即使是有坡度的地面,也几乎不会流向他处。

  记者了解到,在长治,类似这样的居民小区、城市公园就像一块块“小海绵”,实现源头减排;而河湖、池塘、湿地等自然水体则是“大海绵”,夯实生态基底。

  kaiyun平台介绍

  在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记者乘船游湖。飞鸟从湖面掠过,留下惊鸿一瞥的侧影,一朵朵盛放的各色荷花摇曳生姿,让人感觉闯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画江南。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启动了漳泽湖生态修复与保护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开展环湖整治、打造生态岸线、建设雨水花园等,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长治市滨湖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文亮表示。

  以水润城,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如今,漳泽湖水质不断提升,植物从217种增加到500余种,168种鸟类栖息于此,成为长治及周边地区休闲旅游打卡地。漳泽湖东岸生态修复与保护综合治理工程也入围中国“全域海绵”典范项目案例。

  如今的漳泽湖,不仅是守护城市的“天然氧吧”,为长治市民提供了家门口的“诗和远方”,更成为让人缓解压力的“疗愈空间”,在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增强了市民的城市认同与归属感。它早已超越“景观欣赏”的范畴,成为“幸福长治”的生动注脚。

  刚刚立秋的上党大地,暑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比天气更火热的,是平顺县上党中药材专业镇(以下简称“专业镇”)交易市场内的氛围。这里不仅是潞党参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当地百姓借助特色产业走向乡村振兴的生动见证。

  根据《本草从新》记载:“党参补气、生津,按古本草云:参须上党者佳。”不难看出,长治出产的潞党参在全部党参“大家族”中的地位。

  据介绍,按照祖辈流传下来的手艺,从整地、施肥、育苗到晾晒、搓握、捆绑,一根好的潞党参要经过12道工序才能加工成干货成品。正因如此,当地人对这味“太行神草”的自豪感总是从细节处透出。“由于我们长治及周边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潞党参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此,只有这里种植、生产出的党参才能叫‘潞党参’,其他地方的都只能叫‘党参’。”上党中药材发展中心副主任杨建伟笑着说。

  走进交易市场的展销馆,一股淡淡的药香扑面而来,让人的心情都随之安稳、踏实了起来。展位上,不时有人在询价、交谈。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可不叫人多,集上才热闹呢。”

  原来,她口中的“集”指的是从今年6月开始专业镇每个月“逢八逢九”举行的中药材交易集市。除了省内,还有省外的中药材从业者来这里“淘金”。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展馆分区明晰:初级产品区展示着道地的潞党参、连翘、柴胡;成品区整齐陈列着切片、药茶、饮品;网红打卡区的直播商家吸引着年轻的面孔。精心的布局背后凝聚着专业镇的历练与期许——平顺中药材不再满足于“摆出来卖”,更注重营造体验、讲好故事。这种主动求变的意识,正从专业镇干部心中蔓延至每一位参与者脑海里。

  “思路打开了,流量就上来了。”平顺县龙溪镇佛堂岭村的张志建对此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在首个“逢八逢九”中药材交易日,他的潞党参就卖光了。更让他欣喜的是,没过多久,安徽亳州、河北邯郸的客商循着集市的口碑主动找上门来考察,并当场下了订单。“知名度打开了,信任建立了,合作就水到渠成。对于我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订单,更是长远合作的契机和外界对平顺道地药材品质的广泛认可。”张志建感慨道。

  浓郁的药香,不再是平顺山野间的独有气息。它正随着鼎沸的人声、穿梭的物流和碰撞的思想,在平顺县中药材专业镇交易集市上发酵、升腾。这里像一泓活水,持续激荡着这片土地,催生着从观念到实践的深刻嬗变。

  头顶蓝天,脚踏沃土,近赏碧水。身处能源大省,长治总会因为“绿”多、水多而让人羡慕。殊不知,在山川渐绿、天空渐蓝、河湖渐清的背后,是长治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是各级政府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各项政策,更是深入300余万长治人民心中的绿色发展理念。

  地处太行山之巅的壶关县,是典型的太行山干石山区。这片土地曾石厚土薄,干石山上树少草稀,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经过40多年的实践,当地成功发明了“干石山上栽油松”技术,共绿化荒山10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2.6%。

  多年来,先后有30多万名干部群众接力修建森林防护墙,用石头沿山沿林沿沟共垒了5000多公里。2001年,这里被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世界最长的森林防护墙”。

  从高处俯瞰,林海覆盖的崇山峻岭间,宛如长城般的石墙与绿树交相辉映、绵延万里。目前,这道万里石墙既是护林防火的生态屏障,对森林火灾起到阻隔作用,也成为这里生态旅游的一道独特景观。

  如果说万里石墙是大地勾勒的雄浑线条,那沁河公园便是自然晕染的细腻笔触。夏日的沁源县沁河公园,是被阳光与流水浸润的立体画卷。浅滩处能看见青褐色的鹅卵石,偶有小鱼摆尾游过,搅碎水面倒映的云影。岸边的芦苇丛里也藏着热闹,翠鸟扎进水里的瞬间带起一串水珠,野鸭扑棱着翅膀掠过水面,远处的白杨林传来热闹的蝉鸣,与水流声交织成天然的交响乐。

  kaiyun平台介绍

  看着干净整洁的河道、清澈透亮的河水,在沁河公园散步的群众直呼沁河大变样。“这条路又平整又干净,路边种满各种花草,空气特别清新。晚上亮起灯来,跟小公园一样,我们每天晚上都带孩子来玩。”沁源县城居民武青锐话语里洋溢着喜悦。

  沁河的蝶变,源于疏通河道、加固堤岸、绿化环境等一系列具体操作,更得益于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低碳转型等宏观布局。

  沁源县住建局副局长董伟告诉记者,2024年以来,该县持续推进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委托第三方机构回收塑料地膜,宣传推广可降解地膜,有效减少“白色污染”。委托社会组织对大田玉米地双斑萤叶甲害虫进行统防统治,还在田垄间设置诱虫灯、粘虫板,利用物理方式灭虫,尽可能减少农药使用量。畜牧养殖企业全部建设沉淀池,粪污全部资源化还田,替代了化肥、减少了污染。老百姓纷纷竖起大拇指,盛赞这场“由内而外”的改变。

  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改善,2024年,长治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全省首批市级水网先导区、第二批全国市级水网先导区,一系列相关工作赢得国家、省级部门认可。

  青山未老千秋旺,绿水长流百业兴。长治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山水草木的具象。这是一座城市用智慧守护生态、用产业点亮民生的真实写照,更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长治,正以生生不息的力量,在太行之巅续写着动人的绿色篇章,让每一寸土地都洋溢着幸福的温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